熱門:

不一樣政經環境下的樓市脫熊「小陽春」

社評| 社評

2024年3月16日

特區政府全面撤銷樓市辣招稅剛滿半個月,最立竿見影是住宅交投驟增,發展商趁勢推出新盤搶灘,反應堪稱熱烈,有投資客像買西餅般掃貨(一口氣購入半打或一打單位),二手市場亦呈現一點生機,偶聞反價封盤個案,甚至冒出久違了的「摸貨」,就連外資大行也扭轉看淡口吻,摩根士丹利迅速轉軚,由原先預期本港樓價今年下跌一成,變為上升百分之五。觀乎這兩星期的市場動態,相信各方都樂觀其成,起碼避過一場下旋危機。

樓價三年之間調整超過兩成,今趟是久旱逢甘露小陽春抑或真見底?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重重複複拋出萬能key回應,說需視乎地緣政治局勢、利率去向及經濟表現。若從現實切膚角度看,民間財富蒸發了一大截,信心虛怯,大家都不敢盲目奢望樓市會回復舊觀,除了感到香港不再一樣,基本上可理性地用供應和需求作出推敲。

陳茂波日前出席活動時談及樓市最新狀況,指全面撤辣釋放了投資和換樓需求;金管局放寬按揭成數並取消壓力測試,讓首次置業人士得以較易上車,惟他同時提及未來三、四年一手住宅供應多達十一萬伙,政府具備「足夠底氣」撤銷所有辣招。這說明當局不太擔心樓市狂態重現,皆因供過於求格局未變,投機炒賣難成氣候。

事實上,發展商尚有大量住宅單位待消化,標普環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早前指出,即使一手市場需求恢復到二〇一九年約二萬一千伙的高位,預計今後三至四年,供仍多於求。

理論上,額外印花稅取消後,二手市場潛在供應會急增,對樓價可能構成壓力。然而,政府一併撤銷買家印花稅和新住宅印花稅,投資者、內地買家購買力同時釋放出來,改變了純由用家主導的局面,流動性和承接力可望藉鬆綁而顯著提升,形成一股追貨氣氛,提價、封盤、賠訂個案近日時有所聞。

樓市榮辱固然繫於對政經前景的信心,惟買賣雙方意向經常受到周期順逆牽引,「心理」因素對市場的影響十分關鍵。撤辣為樓市重新引入投資/非自住需求,資金來源不再局限於本地用家,一旦重新打通這循環系統,止跌回穩的預期才有機會超越普通「小陽春」。

今回合購買力被消化後,將考驗樓市能否正式脫熊,歸根究柢離不開息口走勢及經濟基本面兩大因素。中港經濟密不可分,聯繫滙率更令港息必須被動地追隨美息,至於所謂剛性需求,完全與信心掛鈎。

沿着「中國好,香港好」思路,今年內地GDP增長目標設在百分之五左右,惟達標難度肯定比去年大。最新數據反映內地物價及進出口表現俱勝預期(擺脫通縮言之尚早),首兩個月出口按年錄得百分之七點一增長,反映外部需求並非想像般差,內地樓市若經過「該破產的破產」洗禮,逐步收拾「保交樓」攤子,就業及內部需求有所改善,則全年「保五」真箇未來可期。

相比之下,美國最新數據顯示通脹持續偏高,疊加股市不斷破頂,金融狀況(financial conditions)益發寬鬆,聯儲局落實減息不無顧忌。饒是這樣,主席鮑威爾上周出席國會聽證會時重申,今年減息屬恰當做法,市場繼續押注利率六月掉頭。美國貨幣政策飄移一向有前科,但只要年內減息軌跡不變,甩走干預緊箍咒的香港樓市將更有條件築底。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的勁敵新加坡去年反而重手加辣,外國人購買當地任何房屋,額外印花稅一律由百分之三十倍增至百分之六十,主要針對來自中國的投資者。新措施推出後,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亦忍不住發聲,指相關做法不合理且帶有歧視性。

港星經濟周期以至樓市生態各異,無法直接比較,惟不論搶人才、吸資金抑或國際競爭力排名,兩地已埋身較量多年,這次新加坡「勁辣」趕客,似乎對自身的吸資能力、樓市走勢及經濟前景都信心滿滿。香港熬到現在才撤辣,無疑要急起直追。

猶記得上月農曆大年初二,新界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在沙田車公廟為香港求得的中籤,其中兩句是「損了良材失卻力,勸君留住待春臨」,我們並非鼓勵迷信,卻不妨增加警惕,熊去未必等於牛來。

上一篇政府債券不是淨財富

下一篇「煥然懿居」滯銷的啟示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