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行政長官發表了最新的一份《施政報告》,明確提出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發展香港成為黃金交易中心,其中包括推動構建國際級黃金倉儲設施、強化交易機制和規管框架、與內地探討把黃金產品納入「互聯互通」等舉措。財政司司長周日在其網誌中也指,本港經濟處於轉型關鍵期,需開拓經濟新增長點,而構建國際黃金交易中心、推動建設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是重要的新切入點。
香港作為得到普遍認可的國際金融中心,在多項金融業務中都有不俗表現,特別是股票市場實力雄厚。過去15年中,港交所新股集資額有近一半的年份排名全球第一。但香港金融中心的表現目前有明顯短板,特別是債市和商品期貨市場發展較弱。相較於股市而言,香港債券市場的發展規模較小,債券發行額及未償還餘額不足全球總量的1%。在期貨市場方面,香港欠缺商品現貨與期貨市場,期貨產品成交集中於股票指數期貨。
應對挑戰 為金融業謀劃布局
近年來,在內地經濟轉型和國際情勢風雲變化的雙重壓力下,香港傳統優勢的IPO市場受到挑戰,亟需為鞏固和發展金融業進行謀劃布局。現在政府選擇在本港發展黃金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對金融業開創新的增長點大有裨益,也是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和三中全會中所講的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主動作為之舉,可謂是恰逢其時。
從歷史上看,黃金是一種幾乎沒有政治和信用風險的儲備資產,也是天然的避險工具。早在古代和中世紀時期,黃金就已經被用作貨幣和貿易的媒介。後來隨着全球貿易的增加和國家之間經濟互動的加強,黃金的地位逐步開始得到國家層面的正式認可。
十九世紀,隨着英國和美國相繼將本國貨幣與黃金之間設置固定兌換比率,德、法、日等國也陸續採納金本位制。在金本位制下,貨幣可以自由兌換成黃金,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量通常與其黃金儲備掛鈎,以維持貨幣的信用和價值。但後來全球貿易市場規模和交易量的不斷擴大,黃金儲量難以為全球貨幣發行量背書,疊加一戰爆發後各國大量超發貨幣的影響,以金本位制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運轉困難。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原先的金本位制基本被放棄。
二戰結束前夕,美國綜合實力日益強大,其主導建立了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即大家所熟知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這個體系的實質是美元與黃金掛鈎,各國貨幣再與美元掛鈎,形成了事實上的「美元-黃金」本位制。由於黃金反覆頻繁運輸十分不便,許多國家都選擇將自身儲備的黃金存放於美國,以便於黃金及美元的互換和國際清算的相互支付。同時,當時美國在世界範圍的可信度仍較高,將黃金儲備存放於美國對其他國家而言也能夠保障安全。而美國也利用布雷頓森林體系及其帶來的附加效應,為美元在世界貨幣中攫取了霸權地位。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由於持續的貿易赤字和海外軍事開支壓力,美國的黃金儲備大幅減少,導致其難以支撐「美元-黃金」本位制。最終,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但美元在國際貨幣中的特殊地位卻在其政治和經濟力量的作用下被延續了下來。世界外滙儲備結構中,美元佔比最高,其次才是黃金,而且各國的黃金儲備也有大量存放於美國。
多國選擇分散外滙儲備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幾乎所有國家外滙儲備的安全性都受制於美國。但聯儲局卻利用美元貨幣壟斷,出於美國自身利益選擇無限印鈔。這所帶來的美元國際債務泡沫風險不僅威脅到債權國,也愈發影響持有美元儲備國家的利益,迫使愈來愈多國家有意識地選擇分散外滙儲備風險,避免過分依賴於美元。
與此同時,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對俄羅斯實施金融制裁,特別是禁止俄使用SWIFT系統並凍結俄央行的外滙儲備。這種利用金融霸權地位實施的損害他國經濟、金融安全的行為,加劇了其他國家對長期存放黃金儲備於美國的擔憂。
香港作為世界黃金進出口量位列前茅的金融中心,可以充分發揮自身開放自由安全的特點,在百年未有大變局的國際環境下,為世界各國增加一個美國之外的黃金儲備和互換清算地的選項。
實際上,隨着當前大國之間的競爭加劇,地緣政治緊張,局部地區情勢持續升溫,全球政經前景不確定性增加,黃金作為金融避險工具得到了各國廣泛青睞。在《2024年度全球央行黃金儲備調查報告》中,有八成以上的受訪央行表示將在未來12個月內繼續增持黃金。無論是發展中經濟體還是發達經濟體的央行,普遍都對黃金在其儲備中的特殊戰略地位表示認可。中國、土耳其、波蘭、新加坡、印度等國的央行在近兩年都有十分明顯的黃金增持。
有助中國銜接國際貿易市場
在各國央行大量增加外滙儲備之外,各地投資者和消費者也開始更加關注現貨和實物黃金的持有。在美元信用下降和國際局勢快速變化的背景下,黃金投資收益持續向上,加之其兼具消費屬性,得到了市場的偏愛。投資市場上,倫敦現貨黃金價格自2022年下半年不足1700美元/盎斯,逐步上漲至最近突破2700美元/盎斯,漲幅超過50%。實物市場上,世界黃金協會發布的《全球黃金需求趨勢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境內金飾消費金額達2820億元,創歷史新高。
因此從需求角度看,香港發展國際黃金交易中心大有可為。
從目前的規劃看,香港首先是做黃金儲備和實金交易中心。在這個基礎上,還想發展黃金期貨交易乃至其他有色金屬和大宗商品的期貨交易,從而實現香港金融業期貨市場的更大提升。
但期貨市場有一個特點,期貨市場要靠近大宗商品的供應和需求地。美國最大的金融中心在紐約,但最大的商品期貨交易市場卻在芝加哥,這是因為芝加哥周邊地區是美國農產品的主要生產和交易場所。相似的是,新加坡利用大量郵輪進出馬六甲海峽時停泊新加坡港口的機會,建設大型煉油中心,也藉此發展出原油期貨交易市場。
而香港現在發展大宗商品的機遇和挑戰並存。所謂機遇是因為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費國和進口國,香港依靠祖國有龐大的市場。儘管中國在內地也發展了上海、鄭州、大連三個期貨交易市場,但內地市場與海外國際市場相對分割,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定價話語權還不足。
近期,證監會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促進期貨市場高品質發展的意見》。其中提到,將有序推動符合條件的商品期貨期權品種納入對外開放品種範圍,允許合格境外投資者參與更多商品期貨期權品種交易。這實際上也反映出國家希望境內的商品期貨市場能實現高水平開放,更好地與國際市場銜接。
與內地分工 避惡性競爭
從香港的角度看,通過在香港發展商品期貨交易市場,一方面可以協助國家提高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定價的話語權,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香港自身在股票市場之外,培育出新的金融業增長點。
然而香港發展期貨市場在「一國兩制」下也存在一定挑戰。因為商品期貨最終需要進行實物交割,但大宗商品用家主要在內地,這就衍生出如何設置好交割倉庫的問題。其實過去十多年裏,香港也有知名的財經人士想發展期貨交易所,但最終都因為交割倉庫無法解決而未能成事。
所以,香港現在可以考慮主動和內地合作,譬如在港深邊界的特定區域成立特殊合作區,於區內設立指定的交割倉庫,以解決最後的期貨交割問題。港交所其實在多年前也圍繞這方面做了準備工作,早在2012年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時就有關於這方面的考慮。
當然,香港在發展期貨市場時,還特別需要考慮與內地幾個已有的期貨交易所協調處理好分工,在發展方向和策略上形成協同互補,避免引發惡性競爭。
如果在未來相對較短的時間內,香港能夠更好地發展起黃金和大宗商品市場,將對香港自身和國家都有很大益處,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的妙棋。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