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高中必修中史科免公開試可行嗎

何漢權|

2024年10月26日

本年度特首《施政報告》,當中「立德樹人,厚植家國情懷」綱要,清楚突出中國歷史(下稱國史)學習的重要性。國史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集體印記,透過教育,潛移默化,能讓年輕一代產生文化,身份與價值最深層的認同;這就是中央政府提倡堅持「四個自信」(理論、道路、制度、文化),當中文化自信是必由之路。

錢穆啟示:了解歷史了解今天

看香港目前新高中學制下報讀DSE中國歷史科的現況。根據香港考評局的數據,2024年全港約五萬多名文憑試考生中,僅有約一成學生報考中國歷史科,有6346人,即有接近九成的考生,自升高中後,就得與中史科絕緣,情況絕不理想。錢穆先生曾提出一個問題:「若我們不了解過去的五千年,又何能了解今天的中國?」在此問題上延伸思考,若年輕人不了解國史,又何能理解「中國人」這個身份?又如何了解自己根之所在?

在特首公布新一年度《施政報告》之前,教育評議會已就《施政報告》提出9項建議,其中一項包括在高中開設「中國歷史及文化科」必修科(免公開試)。建議發報再經媒體報道,確實引起各方關注。有贊同建議的,認為能藉此整全中史的教育,可加深高中學生文化情感與國家認同;也有持異議的,並指如果不設考試,學生就不會認真對待學習。言論自由的社會,當可相互尊重。

但筆者想提出,國民教育的根本,實源於國史教育,由此而衍生國學、國情乃至國安的重要教育課題。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鏗鏘有力指出:「所謂對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對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因此推動國史教育是理所當然、有正當性的,以及必要性且不能寄生於他科裏學習。只不過學界對於如何推動,尤其是否需要必修、考試等等問題仍要取得更大的共識。

《施政報告》指出教育局會「繼續強化中小學的中國歷史和國家地理教育」,正正與高中中史科必修(免公開試)建議的本質相同。但需要留意,香港的高中學生如今要應付四科(中、英、數及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獨立必修必考的核心科目,倘若將目前繁多深澀的中國歷史選修科改為必修必考之第五科,在有限的資源及課時空間內,對教師抑或學生來說,壓力大,難消化。

因此建議提出高中中史科必修(免公開試)即每周只設一節課,師生不必為了考試溫習得焦頭爛額;學校也可以在教育局訂立的簡要課程大綱下,因應校本校情並多元可行,調校高中中史必修課,從而有利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研習國史,將國史教育普及化並優化。在建議下,每一位高中生都能連續三年接受國史教育,如是,加上小學常識科(下學年開始分拆為人文科及科學科,從小一及小四開始推行)、初中中國歷史科必修,連續12年,學習我國五千年厚積的歷史及文化特色,藉此增強文化情感與國家認同。這樣,「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中小學生的整全國史學習系統將被建立。

其實,「一國兩制」之下的香港,在學校以外,民間社會及教育團體,也有採用不用考試的方式,推動國史、國學、國情及國安的教育。以國史教育中心(香港)為例,中心與其他好些社會團體、辦學團體,以至媒體合作,每年舉辦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從認識中國歷史上的人物,並由此衍生出不同的修己為人為學的精神,以及這些歷史人物對人文、民族與國家付出的巨大貢獻,為年輕學生樹立楷模。青史劄記,「學莫貴乎近其人」由專家學者合議挑選五位具代表性的歷史人物為候選人,供學生自由參與投票。

例如上屆選舉以「怡情審美,永續動能」為主題,挑選了五名文人雅士為候選人,回應了國家《十四五規劃》定位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需求為目標,以「怡情審美,永續動能」為主題,進行人物選舉;本屆選舉活動則以「護疆守土,安國惠民」為主題,並挑選了歷史上五名武將為候選人,回應社會推動「國家安全」教育的需求。從歷屆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的參與情況看【表】,選舉的有效票數從第一屆的37900票,增加近3倍至上屆2023年的逾十萬多票,可見以選舉這種有趣,並且不用考試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國史,能夠讓學生投入其中,以趣味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這證明了社會團體、辦學團體、媒體,三方合作助力推行中國歷史教育課程的成功,更證明了中史科必修(免公開試)也能讓學生投入學習當中,從輕鬆的歷史中了解中華文化,加強年輕人的身份認同。

參考體育課 必修選考兩者並存

國史教育中心經過多年實踐,摸索到以自由式參與,透過「4E」(Education教育,Experience經歷,Engagement參與,Exposition獎勵)的教育互動過程,確實讓不少學生主動回到研習中國歷史的軌跡之上,心懷家國,從國家的歷史與文化上,構築對自身根源脈絡的了解,對民族情、國家愛的培育產生深切的連繫感與責任感!最後,筆者要補充,若然高中中史獨立必修不用考試方案可落實的同時,仍要保留現今選考中史公開試的科目,讓喜歡挑戰並對中史研習進深的學生選擇,這正如今天高中體育課一樣,必修不考公開試與選考應來難度甚高公開試的,兩者並存,庶幾近矣!

教育評議會會長

上一篇施政報告的小題大造

下一篇吸人才海納八方 防劣幣珍惜招牌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