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第三份《施政報告》至今並未引起很大爭議,有說法指這是因為內容口號多於實際;然而我的看法卻剛好相反:認真比較自回歸以來所有《施政報告》的話,不難發現剛宣布的這一份明顯注重落實執行,特別是設立多個「工作組」和「辦公室」,而並非過往較常見的各類型研究/諮詢/督導委員會──此法亦間接反映出所謂「由治及興階段」對比從前有何不同:因為全面關注execution,做着看、走着瞧,自然就不會立即出現爭議,也就是需待政策執行後效果如何,方可討論怎樣調整,於是KOL便帶不了風向。
由此帶出另一個當下時事評論的常見誤區:輿論焦點往往只是「趣點」而非「重點」,且多數情況不涉政策箇中關鍵。例如早前遭大做文章及網絡視頻的「鼓勵的士車隊以阿拉伯語提供車隊服務資訊,整合提供清真食品的餐廳名單」之建議,其實只是第130段六個分項之一,重要性跟另外那五個分項同樣重要(即:AI科技及智慧旅遊、生態旅遊、盛事旅遊經濟、特色旅遊產品、地區融合傳統旅遊),評論既沒六個分項一併分析,亦未有深究此段屬於更宏觀的「香港旅遊新面貌」部分,當中包括放寬柬埔寨、老撾和緬甸旅遊及商務「一簽多行」申請門檻,並增加簽證有效期至3年,希望訪港旅客組成能變得更多元化。淺白一點說明:香港再不加強語言配套,遲早趕客,遑論吸客。
或許正因上述狀況,特首才會在《施政報告》的標題以〈齊改革〉起首。畢竟管治者即使有改革之心,改革之力仍在乎於持份者是否願意齊齊付出,而過去又實在有太多坐享其成甚或坐以待斃之輩。固然細閱內文,卻未見《施政報告》有那種西方政客疾呼Change!的大刀闊斧改革──第二部分強調「行穩致遠」,第三部分則以「鞏固提升國際地位」為重心,意思是老本還得吃一陣子,改革前提是穩中求變、因地制宜。
固然國策當前,特區推動「新質生產力」必然是改革之核心詞彙,但平台卻並不止於新聞較多關注的「低空經濟」及「數字經濟融合實體經濟」這兩大範疇。另一個值得留意的改革關鍵,乃醫療產業創新。事實上,李家超在談改善民生狀況時,首先提及的要務乃「推動醫療體制改革」,包括:自主審批藥械體制、建立輸入醫護人員制度、改善公營醫療長期人手短缺等,也就有別於過去四任行政長官,總是先強調房屋政策。
重點在於,醫療改革實際上貫穿了整份《施政報告》:除第93至95段詳述建設國際醫療創新樞紐以外,也有第125段推動體育醫學發展,而第139段「北區醫院完成擴建並投入服務」被視為北部都會區收成期一部分,另外第140段牛潭尾初步開發建議,又已預留了發展第三所醫學院及綜合醫教研醫院的用地,再來還有第154段大灣區醫療協作,既擴展長者醫療券至大灣區內九個城市,也擴大跨境醫療紀錄互通,並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推動「臨床試驗協作平台」及「真實世界研究及應用中心」,更有加強在灣區內推動與國際接軌之專科培訓計劃等等。
留意以上各點尚未包括第185至192段,多項深化醫療體系改革之重點政策,足以證明醫療改革是許多人忽略了的《施政報告》內之主要脈絡,更是今屆政府餘下任期之關鍵工作領域,且看未來三年實際政績如何,特別是醫療專業能否配合改革步伐,又可否成功搶到兼留到相關醫學人才。
傳理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