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三李家超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出籠──從管治角度分析,第三份報告是過去所有特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份宣言(參考以往4位特首發表其第三份《施政報告》的年份,分別是:1999年、2007年、2015年和2019年,全部為特區發展之關鍵轉捩點;而今年更是《基本法》23條立法後首份《施政報告》)。畢竟第一份總有新鮮感、第二份則可補漏拾遺;另外由於第五份必須盤點總結任內政績,故第四份難免有些事要「收韁」求圓滿──正因如此,行政長官的第三份《施政報告》,乃繼往開來的最佳甚至最後時機。
以此為思考框架的話,那特區政府要展現如何繼往開來,就總須豐富「由治及興」之內涵,也就毫無疑問只能聚焦「新質生產力」,而箇中道理簡言之就是透過高科技讓香港在世界版圖上有新定位,不可再因循守舊既有產業,務必大刀闊斧開新路新天。
政策上所謂大刀闊斧,說穿了就是高規格作宏觀規劃,亦即不求務實寸進以短期收割。至於各黨派現時已有相當共識的長遠項目,則非發展低空經濟莫屬,包括近月有不少議員同意成立「低空經濟跨部門工作小組」以至「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這些建議本意雖好,卻忽略了執行層面之現實限制──任何跨部門工作小組或跨地區經濟發展聯盟,總要由司長或副司長督導協調,始有望在未來兩到三年初見成效。不過,正如上述闡釋,現有問責官員在下周的《施政報告》過後,無可避免會出現收韁再收割的心態。是故要求任何一位司長或副司長在現階段才開拓如此一大片新天新地,極可能會導致官員分神,從而間接影響目前正如火如荼進行及準備收尾的一眾KPIs。
若然不想發展低空經濟淪為口號、錯失黃金機遇,委任專責單位並責成此「特種部隊」於兩年半內做出成績,似乎是本屆政府唯一可行出路。猶如熊貓雙胞胎沖喜香港一樣,想成功開發低空經濟產業,離不開設立兩個「打孖上」卻又一大一小的新崗位:其一,自然是低空經濟專員;其二,當是特區科技司司長。
根據特區政府過往政績,一大一小的「行孖咇」格局,往往是最有效的執行政策模式:專員負責釐清政府內部及各界持份者之顧慮,然後交由局長正式推薦並輔以司長加持,始能夠政策與資源皆到位。反觀單有專員,則一般力度不足,駕馭不了其他部門;只由司長統領,則會因司長鮮可密集式開會督促,容易務虛及難以快速回應,錯過良機。
特別是特區一旦開設科技司司長一職,跟政務司司長、財政司司長和律政司司長形成由鼎足變成四角而立之關係,自然能向內地、向世界,展現特區推動科創去開發新質生產力之決心,如同看待本港推行行政主導(政務司)、作為金融中心(財政司)及鞏固法治(律政司)般重要。具體而言,倘設立低空經濟專員,則以下四大事項當盡快做出成績,方能夠打造跨境低空經濟營商環境:第一,建立大灣區低空經濟試飛基地;第二,設立低空經濟聯合網絡平台,並規劃低空通訊專用頻譜;第三,理順軟件及硬件認證、人才培訓及專業資格互認;第四,建立低空到國際之民航聯運模式,從而把低空科技出口到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