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吸人才海納八方 防劣幣珍惜招牌

社評| 社評

2024年10月26日

現屆特區政府「搶人才」初見成效,以「高才通」的代表的各類招才計劃已引進十六萬人抵港。然而,近日關於「假學歷」、「呃津貼」等醜聞頻傳,令立法會議員擔心相關人才計劃會否被濫用。同時,特首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擬於全球各地加強宣傳,吸引更多境外學生來港讀書及發展事業。這個政策方向值得支持,但當局還須加強把關工作,珍惜香港教育的金漆招牌,避免「劣幣驅逐良幣」,以致得不償失。

立法會剛於周四就政府的輸入人才政策展開辯論,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透露,過去兩年各項人才計劃收到約三十八萬宗申請,二十四萬宗已獲批,至今約十六萬人才連同其家眷已經抵港。他形容,這些人才普遍屬於「三高」,即是「高收入、高學歷、高要求」。孫玉菡認為,港府能夠吸引這批「高才」來港,反映當局「搶人才」效果顯著。

然而,不少議員關注孫玉菡所講的「效果」是否貨真價實,皆因最近有很多與人才政策相關的醜聞頻傳。例如有境外學生以「假學歷」入讀本港院校,在「小紅書」平台上出現〈『高才通』一年內賺盡港府一百七十萬元補貼〉之類「教學帖」,同時也有抵港人才坦言只把香港視為踏腳石以助移居海外。即使撇除這些「害群之馬」,在真心誠意來港發展的人才當中,也有不少人慨嘆「現實不似預期」,由於其背景及專長與本港經濟需求不太匹配,很難找到適合的工作。

平情而論,「吸人才」向來講求海納百川,亦有謂「水至清則無魚」,任何政策都不可能百分之一百杜絕濫用,最重要的是平衡效益與風險。亦如孫玉菡所講,當局大力「搶人才」始於最近兩年;待充分汲取經驗後,相信有助於堵塞漏洞。

另一邊廂,特首李家超上周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主要方向包括「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吸引更多境外學生來港留學及長期工作,尤其是來自東盟及「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毋庸置疑,本港的高等教育確實是一個響噹噹名牌,今年繼續有五家大學躋身《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百強大學之列,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更分別高居第三十五位和第四十四位。因此,不論是憑名牌大學吸引人才,抑或推動「教育產業化」創造經濟效益,皆屬大有可為,充滿發展潛力。

不過,正因本港高等教育是一個金漆招牌,各方更需要共同維護及珍惜。舉例說,「假學歷」情況倘若繼續泛濫於本港各家大學,難免會損害該些大學畢業證書「含金量」。舉例說,單計香港大學經管學院的碩士課程,據校方估算,境外學生借助「假學歷」入學的個案可能多達百宗,此情況有機會影響其畢業生日後的求職及進一步升學前景。這就像一個國家的貨幣體系若湧入大量偽鈔,倘未被及時遏止,難免也會拖累「真鈔」價值,最終引致「劣幣驅逐良幣」。

正因如此,打擊「假學歷」除了靠各家大學嚴加把關,特區政府亦須主動負起責任,包括加強規管及抽查所謂的「入學中介機構」。此外,虛報學歷有機會觸犯「行使虛假文書」罪行,最高可被判監十四年,當局不妨於各項人才計劃的網站及小冊子,在顯眼位置以較大篇幅作出警告,達致阻嚇作用。

與此同時,廉政公署剛於周三拘捕多達一百四十八人,他們涉嫌以虛假工作證明文件騙取工程專業資格認證;這類強力的調查及執法工作,亦應涵蓋大學入學範疇。更進一步看,現時「小紅書」等平台上充斥「保證入讀香港大學」之類招徠廣告,警方是否可考慮用「放蛇」方式深入調查,再與內地執法當局合作,務求從上游搗破「假學歷」集團?

講到底,港府「搶人才」初見成績值得慶賀,但人才之稱得上為人才,除了「數人頭」計算數量,還須講求質素,防止濫竽充數或魚目混珠。否則的話,「假學歷」歪風若繼續橫行,不但有損本港高等教育金漆招牌、影響真正高端人才來港意欲,同時亦對本地學生不公平,危及社會公義。現屆特區政府號稱「每日解決一個問題」,有必要盡快把「解決『假學歷』問題」排上日程。

上一篇高中必修中史科免公開試可行嗎

下一篇低空經濟看深圳 香港不能「大隻講」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