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本月16日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發展低空經濟後,「低空經濟」遂成為本港的熱詞之一。李家超表示,香港特區政府將成立「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由財政司副司長任組長,制定低空經濟發展策略和行動計劃,推動法規改革和部署基礎設施建設。香港社會各界和市民對行政長官及特區政府主動作為的做法普遍給予肯定,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不少市民表示,行政長官及特區政府大力發掘經濟新增長點,這是以實際行動銳意改革、奮發進取、造福民眾。
《施政報告》發布僅過了一周,深圳發展低空經濟有了新動作。本月23日,美團開通無人機福田口岸航線,港人通過微信或美團手機應用程序即可預訂食品和飲品,同時支持港澳手機登記的用戶下訂單,亦可透過WeChat Pay HK以港元付款,甚至在過關前完成訂購,出關即可到口岸旁指定降落點取走外賣,最快10分鐘即可。
對於這樣的便利,有人驚呼「太好了」,也有人認為,無人機用於外賣,這與「新質生產力」相去甚遠,屬於「低端經濟」,沒什麼值得高興的。
的確,對於普通人來說,對低空經濟的認識,正是從無人機表演、送外賣這些「低端」角度切入的;但低空經濟作為剛剛起步的新經濟形態,蘊藏着巨大發展潛力,需要我們全方位、多角度、系統化認識,低空經濟不是低端經濟,香港要敢想敢幹,切不可錯失良機。
低空經濟的「含金量」不低
低空經濟是指一般於1000米以下空域進行的低空經濟活動。筆者認為,認識低空經濟須聚焦三個字:廣,長,新。也就是:涉及範圍廣、產業鏈長、產業形態新。
其一,涉及範圍廣。低空經濟是以支持各類航空器低空飛行與運營而建立的綜合經濟形態。其中,低空經濟的「主角」是各類航空器(包括無人機和有人駕駛乘坐的航空器),「配角」是與之相關的綜合服務,包括天上的飛行器飛行和通訊保障,也包括地上的研發製造、基礎設施建設。
其二,產業鏈長。從產業鏈上游看,主要涉及原材料及部件,包括航空部件、航空發動機、航空材料等;從產業鏈中游看,包括低空飛行器的總裝集成,比如消費級無人機、工業無人機、民用直升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飛行汽車等產品;從產業鏈下游看,應用場景非常廣泛,包括應急救援、消防滅火、物流配送、旅遊觀光、電力巡檢、氣象觀察、農業植保、治安管理等。
低空經濟是中國經濟「新引擎」
其三,產業形態新。低空經濟具有融合性強的鮮明特徵。航空器+互聯網+大數據+新能源+新基建+⋯⋯,低空經濟融合了多個產業。不僅如此,低空經濟還將推動許多行業改變原有的運作方式。比如,現在的「快遞小哥」大都是「騎手」,未來大多數變為「無人機操作手」。
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今年7月,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進行了系統部署,明確提出了「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和「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時下,全國有近30個省份將發展低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或出台相關政策,2024年稱為「低空經濟發展元年」。
賽迪顧問發布的《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達到5059.5億元,增速高達33.8%。中國民航局預估,到2025年,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到2035年有望達到3.5萬億
有專家分析,低空經濟「三個萬億」市場是:上游的無人航空器生產製造,中游的通信網絡、導航、監管系統等,下游的低空行業應用場景。
現在,各發達國家都在發展低空經濟,只是各自的重點不同。美國重點是完善基礎設施和管理規範,強化其產業領先地位;歐盟重點是內部成員國之間的立法一致性和監管統一化;英國重點是提升全社會對低空飛行的理解和實踐操作能力,促進技術普及;新加坡重點是低空技術在城市應用場景的探索,助力智慧城市建設。
從現在的情況看,中國低空經濟的最大短板是基礎設施。以通用機場普及率為例,中國國土面積與美國基本相當;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9月,美國機場數量高達20061個,中國機場近700個。由此可以預測,基礎設施建設將是中國最近幾年低空經濟的發力重點。
香港不能輸在起跑線
從全球範圍來看,低空經濟處於初創時期,沒有哪一個國家具備壓倒性的優勢。我國內地把低空經濟當作新的經濟增長點來打造,香港這個時候適時布局,應該說時機正好。
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發展低空經濟的四個着力點:開拓低空飛行應用場景、修訂相關法規、與內地對接 、研究部署低空基礎建設。筆者認為,這四點抓住了要害。
其一,開拓應用場景旨在「開篇」。香港地小人多、經濟活躍、文化繁榮,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很多,現在可知的包括無人機配送、測量、建築保養、航拍、滙演和搜救,若按照「低空+」的理念謀劃,還可發掘更多應用場景。
其二,修訂相關法規着眼「破局」。在技術條件具備後,放寬「超視距飛行」和無人機重量和載貨限制,可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其三,與內地對接可激活兩地資源。《施政報告》提出,「與內地商討共同建設低空跨境航線、出入境及清關安排和基礎設施配套等」。這有利於打通香港和內地的市場,未來,香港低空經濟收益不僅來自香港,還來自內地的龐大市場。
其四,基礎建設築牢產業根基。飛行器的低空活動,涉及起降場地、通訊保障、航線設計、安全管理等諸多環節,把這些基礎設施做好,則產業根基牢固。
由此可見,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把發展低空經濟作為工作重點,這體現出「有為政府」的角色定位,不滿足於當好「守夜人」,而是主動出擊,推動新興產業發展。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特區2024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上的致詞中有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他說:「我們堅信,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作為當家人、第一責任人,一定會把高質量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排除一切困難和干擾,咬定發展目標不放鬆,以更有力舉措推動香港由治及興;我們堅信,廣大企業家和工商界一定會順應發展大勢、積極搶抓機遇,不斷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努力探索新產業、新業態,開闢發展新領域;我們堅信,香港社會各界一定會團結一致拼經濟、謀發展,齊心協力共建香港美好家園,為香港由治及興添磚加瓦、發光發熱。」
夏主任提及「努力探索新產業、新業態,開闢發展新領域」,這是勉勵和鞭策。低空經濟發展潛力無限,香港社會應敏銳地認識到產業變革的新趨勢,尤其是企業家和工商界應該搶抓新機遇,做強發展動能。
本欄逢周二刊登
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