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出爐,相信不少市民都把焦點放到政府從善如流,再次向全體市民發放5000元消費券。但是對殘疾人士而言,對今年預算案的觀感,卻可以用「乏善足陳」四個字來形容。
整篇預算案講詞中,與殘疾人士直接有關的措施只有兩項,一是多發半個月傷殘津貼金額,二是有關推動私營殘疾院舍完善環境的措施。誠然,這一切都沒有回應殘疾人士最關注的課題和需要。如果說殘疾人士是被財政司司長忽略了的一群,絕不為過。
首先,發放額外的傷殘津貼是過去多年政府用以與有需要群體共渡時艱或者分享經濟成果的手段,完全談不上對殘疾人士的特別關注。傷殘津貼僅是公共福利金計劃下的其中一種現金津貼,而該計劃下還有受惠人數更多的高齡津貼及長者生活津貼。因此與其說這是當局惠及殘疾人士的措施,倒不如說是因為政府需要一視同仁地向綜援和公共福利金計劃下的受助人「派糖」,殘疾人士才能搭上這「順風車」。更重要的是,並非所有殘疾人士都受惠於傷殘津貼,他們連搭上這「順風車」的機會也沒有。
再說殘疾人士院舍,先不論大部分殘疾人士其實未必需要院舍服務,即使是長期輪候殘疾人士院舍的,其最終目標也是資助院舍。政府今次只提出完善私營院舍的環境,其實對輪候院舍的殘疾人士來說幫助並不顯著。還有,無論是長者院舍還是殘疾人士院舍,面對最大的挑戰顯然是人手問題,但是在今年的預算案中,這部分竟然隻字不提,當局完善殘疾人士院舍的決心,着實令人質疑。更令人氣結者,是預算案中有提過的殘疾人士措施已經令人覺得不是味道,講詞中完全沒有回應殘疾人士最關注的就業、醫療等問題,更是令人難以接受。
先講就業,自從新一屆特區政府履新至今,「搶人才」一直是最重要的政策方向之一。今年預算案中,政府就提出了一系列善用香港人力資源的措施,當中一個便是為僱用65歲以上長者的僱主提供額外的稅務優惠,吸引僱主聘用已屆一般退休年齡的長者,善用他們的資歷和經驗。但是香港目前也有不少具一定學歷和經驗的殘疾人士,特別是因各種原因出現後天殘障的人,這些都是香港寶貴的人力資源,政府何以沒有為聘用殘疾人士的僱主提供更優厚的稅務優惠,鼓勵更多僱主聘用殘疾人士呢?政府不僅沒有提出稅務優惠,就是為正在尋找工作的殘疾人士提供輔助器材的資源也欠奉,到底當局有沒有決心善用這批人力資源,回應人才荒?
醫療方面也出現類似的狀況。在《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的框架下,當局在預算案中提出增加長者醫療券的金額,讓長者使用一些與預防疾病有關的檢查或服務。但是對着殘疾人士群體近年一直提出的殘疾人士醫療券,政府的態度基本上是不聞不問。不少復康界人士都指出殘疾人士的身體狀況可能早在四五十歲的時候已開始衰退,衍生的醫療服務需要必然增加,如果能為年屆50歲的殘疾人士提供醫療券,將可大大紓緩他們在尋求醫療服務方面的經濟負擔,更可減少他們對公營醫療系統的依賴,這對不同的持份者來說都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