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長放慢甚至下降,是全球各國都正在面臨的問題。據今年初中國政府公布,去年全國出生人口(956萬)比死亡數字(1041萬)要低,是自從1960年代大躍進以來第一次錄得人口下跌。另外,前年美國的總人口只增加0.12%,是有紀錄以來最低;日本更是最早實現人口「負增長」的國家之一,去年人口就繼續減少0.43%之多。
從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的人口學角度看,人口增長放慢甚至下降不一定是壞事;然而,人口增長放慢背後很多時都是人口老化的徵兆。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出版的《世界概況》,日本是全球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國家,其65歲以上人口相對工作人口(15至64歲)的比例(扶養比率)高達48%,而美國的扶養比率亦高達26.6%,雖然中國的扶養比率只有17%,但是由於「一孩政策」及其他因素,有預測其扶養比率在這個世紀末將升至超過80%。
換句話說,在本世紀末每5名中國的工作人口要支援4位退休老人,現時美國是每4名工作人口支援1位退休老人,而在日本呢?每2名日本的工作人口要支援1位退休老人!
耶魯學者:自殺「解決」人口老化
早前有報道指日本有不少早已過了退休年齡但沒有太多退休保障的老人要重投職場,為的就是賺取微薄的的生活費。當然,這可能只是少數,日本大多數退休人士都有政府資助的退休保障。由此可知,在人口十分老化的日本,社會如何支援這些退休人口是一個十分「昂貴」的問題。
到底日本人可以如何解決人口老化帶來的財政問題?前年一位在耶魯大學任教的日本經濟學者成田悠輔語出驚人說:「我認為唯一的方法是十分清楚,還不是老人家集體自殺或切腹嗎?(I feel like the only solution is pretty clear. In the end, isn't it mass suicide and mass 'seppuku' of the elderly?)」
成田悠輔似乎擁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個性,去年他在另一個訪問就提到將來「安樂死」有可能會被硬性規定:The possibility of making it (euthanasia) mandatory in the future will come up in discussion.
港全民退休保障如何控制成本?
經濟學者是否特別冷血?成田悠輔其後接受訪問時表示,他的說話被媒體斷章取義,對此我亦只能夠說一句「無可置評」。
要控制退休制度的成本,並不一定要自殺的。差不多10年前,政府帶頭討論全民退休保障的可行性,當時我和幾位朋友就指出,政府可將能獲發全民退休金的歲數與平均壽命掛鈎來控制成本。當時我是這樣說的:
在退休年齡不變,加上人均壽命愈來愈長的情況下,這代表將來的退休人士能享有更多的全民老年金。如果計劃在2011年開始實施,當時65歲的公公和婆婆可預期有15.5年和21.7年享用全民退休金的福利;相反,2041年開始可以享用全民退休金的公公婆婆則分別可預期有19.4年和25.8年享用全民退休金的福利。預期壽命增長約4年相等於每名退休人士的預期老年金會增加14萬至15萬。
在香港人愈來愈長壽的情況下,把獲發全民退休金的歲數與平均壽命掛鈎即是把退休年齡慢慢推高。這是否對現在的年輕人(亦即將來的老年人)不公平我沒有答案。但這有助提升整個全民退休金計劃的可持續性卻不容置疑。如果把能獲發全民退休金的歲數由65歲提高至70歲,扶養比率會因此而下降不少。
當然,我明白全民退保費用不低,加上疫情之後經濟並未回復,這政策不是政府的首要考慮,我只是在將來有KOL說要老人家自殺之前,說說其他可行的辦法而已。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