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李家超上任以來多番重申不會辜負中央期望,故施政重點離不開「讓市民有幸福感和獲得感」。如果問全港打工仔什麼政策可達到目的,可能有不同花款答案;惟若然說政府取消強積金制度,容許上班族荷包更自主,相信多數人會舉腳支持,幸福感和獲得感勢必上升。
近日有強積金顧問公司指出,2022年強積金人均虧蝕15%,絕大部分打工仔皆感受到切膚之痛,但由於供款屬強制性,兼禁止在退休前提取,只能眼白白看着身家大縮水。趁政府下月發表《財政預算案》,一眾代議士近日紛紛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交建議,可是關注強積金議題的僅佔少數。
一直爭取廢除強積金的選委會界立法會議員謝偉俊透露,稍後向財爺提交預算案意見時,將一併倡議檢討強積金制度。他向筆者直言,強積金投資回報表現如何大家有目共睹,政府應想盡辦法確保打工仔的血汗錢不會在退休前「唔見一大截」,有需要提高強積金的靈活性,例如容許供款人提早領取款項作指定用途,包括進修和置業等,又或者遇上強積金回報表現不濟的年度,提供額外扣稅優惠,減輕打工仔的稅務負擔。他計劃連消帶打,在議會內提出「檢討及改善『搵笨』強積金」的議員議案,正等待抽籤排期討論。
除了謝偉俊高調反對,不少代議士亦持相同立場。G19的建測規園界議員謝偉銓向筆者表示,自己並非完全抗拒強積金制度,但最令他大惑不解的是為何當強積金回報差劣的時候,供款人仍然要繳付基金行政管理費,直言這做法不合理,勸諫政府最低限度容許供款人「有保本選擇權」,虧損情況下可免付管理費。
然而,亦有議員持不同看法,屬投資高手的保險界陳健波認為,縱使股票市場大起大落,惟長遠而言扣除行政費後的強積金表現依然跑贏通脹,加上港股在去年11月起大幅反彈,估計今年可錄得雙位數進賬,或可追回2022年損失。
陳健波的說法不無道理,卻掩蓋不了強積金投資種類少、基金收費高昂的弊病。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在上月防疫措施大鬆綁時曾說,是適當時間把檢疫及預防的責任交給市民。那麼政府又何時把儲蓄退休的責任交回普羅大眾,讓打工仔自行決定如何投資安老,省卻基金管理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