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香港從「高儲備」淪「高負債」?

李道|

2023年3月2日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出籠,坊間焦點落在消費券之上。從疫下非常時期的「擴張性財策」,收緊至疫後復常階段的「中間偏鬆」,無疑是重大的政策轉變。然而,今次尚有一個更值關注的根本性轉變,不單牽涉疫情期間幾年的變化,更加打破了香港長久以來的財政慣例──昔日我們引以為傲的「高儲備」,即連年財盈之下坐擁近萬億元財政儲備,將來恐怕須靠借貸渡日,跌入「高負債」的國際俱樂部……

三招財技 粉飾財赤

香港過去並非未曾發債,惟最新預算案所提發債,由原因到規模均與往日不同。

不論通脹掛鈎債券(ibond),抑或銀髮債券的發行,一來是為支持香港債券市場,畢竟對比股市之下債市向為香港軟肋,二來是作為變相的福利,為散戶投資者提供資金出路,如預算案言都具有其他政策目的,例如普惠金融等。

今次發債的最大分別,是回歸到最基本的融資性質。故此,債券主要面向機構投資者,亦因環球息口回升而傾向發行短債,從而爭取把債息盡量遏低,此外會每年發行650億元,為時至少連續5年,而非不定時發行數十億或數百億元。換言之,發債是建基於「莫財」,不是「財多」還富於民。

何謂「莫財」?根據預算案的中期預測,倘沒發債的「財技」因素,香港今年財赤不單更加嚴重,往後幾年也無法擺脫財赤。

查政府賬目收支,每年發債650億元,被視為每年提供650億元收入;即使有借有還,連同債息計算,支出方面卻因攤長償款,今年涉及開支僅為8億元,明年和後年亦只涉200多億和300多億元。事實上,撇除發債的收支影響,今年無此650億元的發債「收入」,2023/24年度預算財赤其實高近1200億元,而非大家所認知的543億元,2024/25年度亦將錄得300多億元的財赤,而非很快恢復盈餘。

進一步言,由於財赤較長較深的關係,財政儲備的縮水幅度也會更大。譬如明年,儲備便將減至6400億元左右,即較現水平再萎縮約15%,並降到相當於政府開支少至10個月,相當於GDP的水平更會跌穿20%──最高峰時,香港財政儲備不但曾超越10000億元,也相當於政府開支和GDP約24個月或38%。可想而知,發債對香港公共財政問題,發揮了多大的「粉飾」作用。

除了發債,預算案的「粉飾」尚不僅如此,背後原因料非「估錯數」那麼簡單,因同時存在着高估收入和低估支出的嫌疑。

查未來兩年的經營收入,預算案估算會分別有近10%的增長,另外非經營收入的增幅,更料超過10%甚至20%;雖然,只消多賣幾幅土地,包括不惜低價沽售,政府收入最後不難衝高,但假如惜售的策略維持,而政府又沒大幅加徵新稅,單靠香港經濟的自然增長,實現上述收入增幅的可能性誠令人懷疑。事實上,儘管計及疫後反彈因素,當局預測香港從2024年到2028年的5年期間,每年可錄得高達6%的名義增長,也遠較市場看法樂觀得多。

開支方面,隨着人口老化,社福、醫療的公共開支不單連年增加,如2023/24年度預算經常開支便雙雙突破100億元,反觀2013/14年度兩者均不逾50億元;更重要是,在中期預測裏,預算案表明未有計及未來4年政府可能推出的退稅及紓緩措施,即賬目並不包括諸如「派糖」等一次性開支,也就是說,未來的實際開支肯定比預測所指為多。今年,「減甜」之下已經怨聲載道,惟預算案所提的短期紓困措施已總值近600億元;同一手法下,若然簡單剔除今年的600億元紓困使費,已夠抵償今次預算案的543億元赤字有餘──可見,這種「先不入賬」的計法,完全不切實際,儘管當局誠不可能在現階段就制定好來年「派糖」實數,這始終端視當時的經濟、庫房及民意而定。但眾所周知,未來預算案難以百分百「走糖」、「走甜」,意味政府實際支出必然比預算案中期預測所列的大。假如同時失去不發債、不高估收入、不低估支出的三招粉飾,香港真實的財政狀況無疑更為惡劣。

發債先河 恐怕上癮

以上是否杞人憂天?也許。如前所述,發債不獨香港專利,更是其他地方的普遍伎倆。對比西方國家的負債水平,動輒相當於GDP的100%以上,日本更近260%,美英亦達140%,新加坡也高約168%;預算案表示,即使未來幾年持續發債,相關比率仍會低於10%,即香港於此實在「落後」。所謂「落後」,就是香港實無必要抗拒進入「高負債」國際俱樂部;有鑑香港庫房長期水浸,財盈時間遠比財赤為多,坊間也早有要求指出,在各地債台高築的同時,我們何必維持高度財政紀律,不妨在各民生開支上增加投放,即使連年財赤又或儲備萎縮亦無不可。當然,英國上屆政府的迷你預算,因被質疑入不敷支而導致英鎊大瀉,說明了財政紀律始終不能不守;然而,香港又是否完全沒有發債融資的空間?

發債問題至少有三。第一,有借不單有還,還要涉及額外利息開支,尤其零息環境已經過去;現時美國5年期國債息率為4厘,假如650億元的債券以同一債息發行,每年也須繳付26億元的開支──今次預算案不惜破天荒向馬會開刀,但也每年僅涉24億元罷了,故千萬別低估香港發債背後的成本。第二,透過財技粉飾賬目,當然有利大家維持信心,但也可能跌入掩耳盜鈴陷阱,令市民未能清楚了解財赤嚴重性,以致令未來收緊開支或加徵新稅舉步維艱,尤其是人口老化勢必令未來公共開支有增無減。第三,這是最重要的,因為今次發債打開了香港理財哲學的潘朵拉盒子,為發債粉飾財赤的操作創下先例──今後一旦遇上財赤,預算案又會不會輕言求諸發債?預算案強調,發債只為解決短期的現金流需要,意味不屬長期措施。然而,有些事情容易上癮;不必諱言,香港已對「派糖」上癮,一旦「發債」同樣上癮,後果或許不堪設想,就似西方不斷以債養債,或不斷上調債務上限一般。

尚幸,《基本法》107條規定,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這條理財金科玉律,比歐盟之類要求財赤不逾3%還要嚴謹,因為這是香港憲制性法律的一部分。所以,預算案在發債之餘,也力求恢復財政紀律。其中一點,正是要求把公共開支相當於GDP的比率,從疫情時一度攀至30%的高位,逐步恢復至原來的約20%水平,其中2027/28年度便料回落到24%。

順帶一提,坊間不時批評香港的民生投入遠低其他地方云云,這其實跟上述掛鈎狀況有關。由過去到現在,香港都奉行「小政府」模式,因應上述《基本法》量入為出的規定,須把公共開支訂於GDP的20%水平,因而大大限制了開支大幅暴漲。畢竟,在正常財政狀態下,為免公帑入不敷支,高支出必須有高收入配合,亦即必須有相應的稅收方成,而有關規定便確保了香港這座資本主義經濟城市,得以維持低稅的競爭優勢。事實上,當公共開支低至GDP的20%,稅收同樣少至GDP的20%也成;反之,當公共開支攀至GDP的40%(這是許多西方國家的開支水平),以至60%(這是法國的開支水平),稅務收入就不可能維持於GDP的20%了。所以,跟其他「大政府」比較,香港的各項民生投入理所當然地相對較小──這本來是老生常談,因為香港本來就是低稅地方,低稅之下福利偏低豈不合理?若要香港民生開支提高到彼岸水平,則稅收也難免要同步調高才成;對此,市民是否接受呢?當中不能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無論如何,香港公共開支都不宜繼續高企於30%,尤其在稅收無法大幅上揚的大前提下。單是向煙民和馬會開刀,都已爭議不小了,何況其他涉及更多市民的稅款?的確,上調煙稅和博彩稅收,對經濟民生的損害最小,且有變相鼓勵戒煙戒賭的政策效果,算是有效在增加庫房收入之餘趨利避害。特別是現在經濟環境並不理想,引入銷售稅之類注定令市道雪上加霜;好像法國也要推行退休改革來減少開支,只是民眾又豈易接受?由奢入儉往往困難,在開源節流同時卻沒引發激烈反彈,同樣困難。

開源節流 未帶討論

除了預告紓困「減甜」,預算案再無提供具體而長遠的開源節流辦法,這多少存在迴避問題之感,跟上述粉飾財赤的考慮異曲同工──加徵煙稅賭稅,所增收入其實不多。而且,預算案未能帶動坊間的危機意識,兼未帶動相關的開源節流討論,也恐為未來的公共財政埋下炸彈,情況跟飲鴆止渴無大分別。例如,因應學生人數拾級而下,特別是在叫停雙非之後,不少小學已現收生不足之窘,展望幾年之後將蔓延至中學層面;對此,政府還有無必要維持而非減少對教育的預算,甚至把原來的學校用地改為適應人口老齡化的用途?來年對於教育的經常開支,便續按年增加6.4%,較GDP的增幅大。「事不避難」,有關方面好應及早開展實事求是的解難工作。

當然,最終恢復財政健康的辦法,未必真箇需要開源節流,而可簡單透過提高GDP來實現──此乃分子與分母之間的問題,只要作為分母的GDP增加,即使作為分子的公共開支不減,其比率也會隨之下降。但如前述,香港經濟前景是否如預測般樂觀?進一步言,對創科,以至對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的重大投資,到底都有利於香港長遠發展,但前者始終涉及風險,而後者投資期亦嫌太長,相關延後回報(如造地後的賣地收入)需時反映,這也是不得不發債融資的主因。

真相有時換來絕望,但卻有助未雨綢繆。香港最終會否從「高儲備」淪為「高負債」,不僅由預算案決定,亦觀乎預算案本身有否好好引導民意。預算案誠為香港經濟民生的疫後恢復注入強心針,不過醜婦終須見家翁,真相總會浮出水面──這位醜婦不是個人,而是香港這筆已見變爛風險的賬。

上一篇從善如流 仍須改進

下一篇被預算案忽略了的一群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