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港府切勿見「機」不見「危」

社評| 社評

2023年10月27日

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三發表《施政報告》後,社會各界持續討論相關內容,李家超本人和其他高層官員也馬不停蹄地積極解說。特區政府管治班子的勤務精神有目共睹,這一點毋須懷疑,然而這兩天從《施政報告》折射出來的是一種頗堪玩味的風氣,似乎官員們面對「危機」之時,往往刻意淡化擺在眼前的「危」,過度樂觀地側重於未來之「機」。

擺在面前的客觀事實是香港經濟疲弱,股市頹到可謂哀鴻遍野,恒生指數本周曾跌穿一萬七千點。樓價拾級而下,湧現蝕讓成交,就算《施政報告》推出「減辣」措施,市場人士仍然認為半湯不水無濟於事,在高息環境之下,樓市繼續看跌。至於政府財務,赤字缺口愈來愈大,儲備愈來愈少,居安思危的憂慮實乃人之常情。

在昨天(二十六日)的立法會答問會上,議員何敬康向行政長官說:「港股交投疲弱已不是新鮮事,今年八月至九月二十二個交易日成交額低於一千億,十月未見明顯好轉,更有數據顯示港股於九月七日,七百零四隻股票錄得零成交,目前香港正面對非常大的挑戰,亦引發社會信心危機。」李家超回應道:「我認為並非何議員所說有信心危機,我們有挑戰,我們亦有機遇,香港是全世界唯一集中國優勢與國際優勢於一身,不應該妄自菲薄,我們要有危機感,但不應過於『自己嚇自己』。」

李家超無疑也看到了「危」,但他更着重於「機」,一派信心滿滿。問題是,所謂本港「集中國優勢與國際優勢於一身」只屬籠統概念,如何化作提振經濟的實際動力?《施政報告》未見詳細論述及前瞻大局。尤其必須明白,中國與美國處於激烈競爭的緊張狀態,儘管兩國關係近日出現緩和跡象,但總體趨勢始終是角力不已,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陣營逐漸把香港視作中國的延伸部分。當中國因素與國際因素牴觸之時,處於夾縫的香港怎樣做到「左右逢源」而不是「左右為難」?

中美角力對於香港所造成的困擾,相信港府官員知之甚詳,只是在公眾場合往往避重就輕,沒有清楚交代怎樣帶領香港克服挑戰,遑論化危為機的具體韜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僅僅表示,香港是細小且全面開放的經濟體,極受外圍及內地經濟環境影響,坦言在今年第三季,經濟環境持續困難,面對利率上升,影響貨物需求,某程度上打擊巿場信心,且歐美貨幣政策估計偏緊,加上地緣政治局勢持續升溫,均為經濟帶來不確定性。

地緣政治局勢持續升溫除了指俄烏交鋒和本月初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燃起的戰火,顯然亦包括中美角力,既然為經濟帶來不確定性,那麼李家超所說的機遇從何而來?廣大民眾和市場人士需要的是明瞭現況和接收明確指引,從而在經濟疲弱的客觀環境中盡力趨吉避凶,也可免卻「自己嚇自己」。

中美角力牽涉世界第二和第一經濟體的周旋,這是迴避不了的重要課題,全球皆然。長期被視作香港競爭對手的新加坡對此非常關注,該國總理李顯龍今年三月在博鰲亞洲論壇警告:「這個世界禁不起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衝突,尤其是中美之間的衝突。」今年八月,李顯龍在國慶群眾大會上發表演說,提及中美關係惡化與俄烏戰爭導致亞太地區不安定,特別是台海局勢急遽升溫,呼籲新加坡人民做好心理準備,團結應對可能的區域危機。他又表示,有些國家會選邊站,但新加坡會盡量避免捲入紛爭。

同樣是細小的開放型經濟體,新加坡不得不面對中美角力的現實,香港又如何?香港能夠投入國家發展大局固然是得天獨厚的優勢,可是一旦受到西方陣營諸多刁難,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必須在決策者帶領下,利用「一國兩制」的特點謀求因應之道,而不是空談或祈求明天會更好。

風雨過後就是晴天,危險過後就是機遇,這是老生常談。現實卻告訴大家,三年疫後經濟報復式反彈的估計太樂觀,若果缺乏準備,否極未必泰來。反觀新加坡,李顯龍早就選定路線圖,帶領國民走過「與病毒共存」的痛苦折騰關口,如願按照計劃迎接經濟復甦,速度超越其他國家及地區。

一言以蔽之,港府切勿見「機」不見「危」,唯有決策者坦然面對「危」的現實,有方向、有步驟,方可為「機」作好準備。

上一篇《施政報告》具導向性 成效卻難立竿見影

下一篇減辣未刺激信心 地產股連日捱沽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