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定於下月16日於北京召開,中宣部由上月底開始舉行多場記者會,讓不同部門講述自十八大以來這10年間的工作進展,可視為「說好中國故事」。香港特區政府同樣肩負「說好香港故事」的使命,可是實行起來卻老鼠拉龜,不似得中宣部高效率。
就早前美國《華盛頓郵報》社評質疑「羊村繪本案」判決,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去信該報總編輯表達不滿。及後陳司長再致函《華爾街日報》重申港府立場,形容煽動罪罪名清晰,符合《基本法》和《香港人權法》,在維護國安和保護言論自由之間取得合理平衡。
大部分市民未必知道,原來這些港府駁斥外國媒體的信件可在當局「香港品牌」網頁內的「回應及澄清資料庫」閱覽,不過連官網內的「網頁指南」也無提供連結,試問大眾如何查找相關訊息?
另外,早前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行政長官和全體司局長均有表態抨擊,惟經政府新聞處發新聞稿譴責的只有特首李家超、陳國基和特區政府發言人,其他司局長則各自透過社交平台發帖。傳媒要逐一造訪其專頁,才能得悉官員說法,比起集中經新聞處發稿,問責團隊這樣做可謂費時失事。
還有一例,就是愛國團體在十一國慶前後於街燈懸掛大量國旗,獲路政署豁免收費事件,也是先由李家超藉社交媒體宣布決定,署方之後才經新聞處正式出稿確認酌情豁免徵費。
有份負責「說好香港故事」的添馬中人認同,各部門自行透過社交平台發布訊息的做法不及由新聞處統一發放好;事關藉社交媒體公布的消息以軟性居多,而且難以指揮所有部門按「既定劇本」說故事。
回看中宣部舉行的記者會。認識國情的人都知道,內地官方新聞發布會的文字直播速度相當快,官員回答提問後,不消半個鐘就有逐字紀錄。反觀李家超周二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的開場發言和答問內容,往往要數小時後才發稿。
添馬中人透露,當局正探討利用科技解決問題,一方面希望加快發布記者會內容;另一方面不想職員花費太多時間處理逐字紀錄,現嘗試用語音轉換文字軟件,程式對廣東話的辨識度十分之高,唯一疑難是廣東話屬口語,而官方發布的逐字紀錄採用書面語,如何將兩種語體快速翻譯,仍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