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分批公布問責班子副局長及政治助理名單,外界焦點落在當中多少人擁有傳媒背景。有心水清的政界中人提醒筆者,值得關注之處還有本身屬1500名選委會成員的人士「獲選中」入閣後,如何處理其選委身份,事關選委在目前政治制度下有頗大權力,足以左右未來選舉結果。
根據《行政長官選舉條例》,若某人屬主要官員或在政府部門、政策局中工作,均不得擔任「當然選委」,該規則原意是免卻出現尷尬處境,令行政機關任職的「當然委員」,有份選出行政機關之首及立法機關成員。
因此一些當然選委、例如早前走進「熱廚房」的數名立法會議員,其選委資格已自動撤銷。
然而,現時李家超班底中仍有不少選委成員,他們都不屬當然選委,而是經提名或選舉產生,按照法例可以留任。
筆者梳理政府任命名單後發現,連同已入仕的4位前立法會議員在內,擁有選委身份的局長、副局、政助和特首辦官員共有12人,計有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副局長李夏茵;民青局副局長梁宏正;文體旅遊局政助招文亮;勞福局政助傅曉琳;商經局政助李世華;特首辦特別助理黃芷淵等。
據了解,這批選委晉身政府官員後,有人主動辭去選委一職,亦有人以為政府會有安排,怎料後期才得悉原來要自行向選舉事務處辭去選委身份。
有已辭去選委的官員私下向筆者說,雖然法例訂明他們可保留選委身份,但若然官員同時身兼選委,在政治倫理上難以說得過去,「提名其他人參選可能引起誤會,如果霸住個位又唔提名,講唔通。」有官員得悉其他人辭任後,決定保持隊形,以免「落單」。
到底今屆政府有多少人因此辭任選委?筆者向選舉事務處查詢,僅獲回覆現時選委會有1443名委員,當中沒有政治委任官員。由於當局無意為選委會舉行補選,意味選委將維持此數,再創中央完善選制以來新低。
有政圈高人指出,去年底的立法會選委界別選舉有51人競逐40個席位,最後一名當選的林智遠距離落選的「蘭桂坊之父」盛智文只相差十多票。如今選委人數再縮減,勢必令年底的立法會補選戰情更緊湊。
1500名選委本應為香港各階層的五光十色代表,可是制度由創立至今不但沒有一刻「齊章」,人數更愈來愈少,某程度反映本港政治人才庫「內循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