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改變思維共開新篇章

劉勵超| 天圓地方

2022年6月23日

下周特區回歸25周年,適逢政府換屆,眾多媒體和KOL紛紛推出回顧與展望的專訪或文章,大部分都是着重特區政府過去25年的缺失,特別是本屆政府管治的失誤,小部分意見則嘗試為林鄭特首「討回公道」。

行政會議召集人日前在一項報章專欄也為林鄭抱不平,說人性傾向於忘功記過普世皆然,並列舉林鄭當特首這五年對增進港人福祉的重大貢獻。不過資歷較深的公僕都不會忘記過去一些同僚「千年道行一朝喪」、「一次足以致命」和「功不抵過」的唏噓遭遇,就算林鄭推出政策和措施如何努力、動機如何無私、理據如何堅實,若果不能成功說服廣大市民接受,就算貴為特首也難逃被市民口誅筆伐以至訴諸暴力抗議。

林鄭告別江湖在即,一方面頻頻為標榜她政績的工程和計劃主持開幕或啟用儀式,一方面密密接受媒體專訪,盡訴「無愧於己」的心中情。這做法似乎出於就算未能揚名立萬,也要找機會吐口烏氣的心結。不過在公開反思社會對她施政表現的評價時,她的解說反而招來邀功諉過,暗貶新舊特首的進一步批評。林太退出熱廚房後,會選擇沉默是金還是繼續找機會為自己平反,大家「且看下回分解」。

歷屆政府施政經常強調增加土地房屋供應是重中之重,然而解決這基本民生問題的表現卻令市民失望和不滿。特區成立以來,土地房屋問題日益嚴重,但住得貴、細、擠的市民卻看不見隧道盡頭的曙光,原因是政府的土地政策不夠堅實、規劃欠缺戰略思維和前瞻性、長時間和反覆的規劃研究追不上時代及社會急劇變化、策略的執行不到位、維護自身利益的持份者寸步不讓、社會對各種解決土地短缺的建議意見分歧等。新一屆政府會以結果為目標,不過為各政策建議定下KPI只是良政善治的第一步,同樣重要的是政府如何達標的策略,希望來屆政府從過去25年歷屆政府的實踐經驗汲取教訓。在土地房屋供應(「幹什麼」?)方面,特別是「明日大嶼」和北部大都會區,採用有如昔日建設赤鱲角國際機場和香港迪士尼樂園的執行模式,有確實的發展時間表(「何時幹」?)和問責官員分工明確,有密切的項目進度、工程質量、與財政監控,以及加強和持份者事前溝通(「如何幹」?),項目進展的資訊透明公開,定期向立法會滙報,和接受公眾監察。

孤掌拍不出掌聲,獨舞跳不出探戈,社會發展需要各方持份者和政府的良性互動和不同持份者彼此的包容。政府固然要廣納民意,但也不該像過去政府在提出一些尋土覓地的建議後,以社會沒有共識而作罷(見2014年2月20日本欄拙作《沒有共識也要建設家園》,而是要以香港整體利益(哪怕是長遠利益)為依歸,盡可能平衡各方持份者可能出現的利益(不一定涉及金錢)衝突和矛盾。

過去政府在發展土地、房屋和配套基建時經常受地區人士反對,理由包括當區道路或社區設施不足以應付人口增加的需求或擬議的項目阻擋景觀。有分析指此乃NIMBY(「莫在我後院」)意識作祟。就景觀問題,筆者剛巧日前看了一個介紹歐洲小城邦摩納哥的電視節目,其中談及當地面對地少人多、樓價超高的問題,政府為了增加土地房屋供應進行沿岸填海和「見縫插針」,腰纏萬貫的富豪縱是擁有坐享面對地中海無敵海景、價值千萬歐羅的豪宅,也得對景觀被屋前新建住宅阻擋逆來順受,亦沒有市民為填海計劃把政府告上法庭,跟香港市民對特區政府同樣採用這兩個覓地建屋的方式強烈反對的取態迥然不同。香港市民對新政府有要求有期望,但能否也調整本身對尋土覓地的固有思維,拿出更大的同理心,以包容的態度為解決全體香港人居住問題出一分力,共開新篇章呢?

劉勵超  地政總署前署長

上一篇房屋政策舊臉孔 需要激發新思維

下一篇新班子任命的四大特點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