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新政府要克服土地房屋暗湧

劉勵超| 天圓地方

2022年6月2日

團結香港基金前天發布新一份土地房屋政策研究報告(報告),就土地房屋供應的預測給下月上場的新一屆政府主要訊息,可見諸報告標題《短期供應已技窮 長遠儲備現暗湧》,支持基金看法的數據詳情已被媒體廣泛報道,此處不贅。

現屆政府的一些「止咳」的房屋供應措施如容許提早賣樓花,或是來屆政府容許公屋申請人選擇在獲配屋邨的配套基建未完成前入伙,並未能真正解決房屋短缺的問題,只是「先使未來錢」而已,而近年政府為求增加住宅單位供應量而放寬地積比限制,亦只會增加人口密度和社區生活的壓迫感,有違政府同時聲稱要建設宜居城市的目標。

如報告所指出,改變土地規劃用途只能紓緩土地不足的燃眉之急,真正解決土地供應不足,不二法門是要開拓更多土地「造大個餅」。為此,來屆政府下月就任後的首要之務,應為中部水域人工島計劃定下明確的發展時間表作為各有關政策局及部門的KPI之一,開設跨部門的項目專責辦事處,定時向將會成立、由財政司副司長主持的「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及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報告進展。

報告又指不同原因令公屋落成時間出現慣性延誤,但政府甚少向公眾適時交代。令筆者不解的是,人人都知道「等上樓」的時間愈來愈長,部分原因是一些興建中的屋邨延期落成,但房委會本身及在立法會負起監察政府落實公屋建設項目的房屋事務委員會,多年來好像對問題束手無策,無可奈何,或是變得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候任特首已表明將會開設副司長職位,職責包括主持新成立的「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社會期待這個高層組織能適時作出果斷決定,防止類似報告引述的延誤個案重現。審計署也可對公屋建設工程延誤造成的公帑損失或額外支出問題多加留意。

短期內加快房屋發展,可從審批機制程序和建造技術兩方面入手。現屆政府近年雖有進行所謂拆牆鬆綁、精簡程序,縮短審批流程,但筆者從業界所聞,個別部門仍然未能與時並進,辦事以穩守最高安全系數為底線,拖慢了私人樓宇的審批。期望來屆政府負責土地和房屋的司局長上任後盡快與業界對話,親自了解業界的訴求,然後與部門高層認真研究在不影響公眾安全及公帑的前提下,正面回應業界,締造業界營商、市民住屋、政府管治三贏局面。

至於加快建造房屋,雖然政府打算在興建公營房屋工程更廣泛採用例如BIM、MiC等省時的技術,以及重新邀請私人發展商參與興建資助房屋,筆者倒是擔心建造業日益老化和數量萎縮的人手能否應付龐大的需求。新政府如要避免因人手不足而延誤建屋進度,還要就歷屆政府與勞工界糾纏多年不果的放寬限制輸入外勞來個果斷的決定。

平心而論,梁振英和林鄭月娥都想在解決土地房屋問題上做出一些成績,可惜二人的土地房屋建議卻被一股強大的反政府力量挾持及挫敗。現今香港「由亂而治」,新政府推行新政策將幾乎不會遇上重大政治路障,假如還不懂善用良機,出招平息報告所指的暗湧,如何對得起中央讓「港人治港」的付託?

地政總署前署長

上一篇少談政治多談民生 李家超挑戰仍巨大

下一篇陳國基任CS呼聲高 副政務司勢用文官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