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個奇特的城市,人多地少,可用之地更少。一千多平方公里面積,只發展了四分之一(25%),住宅僅佔7%,住樓難,買樓更難。
之前兩屆政府都把房屋問題視為重中之重,梁振英訂定新的「長遠房屋策略」,由2015/16年度起,10年內興建48萬個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是6:4,每年檢討修訂;2022/23年度定為43萬個,並且由2018年開始,公私營房屋比例改為7:3。雖然多年未能達標,經常解說「頭輕尾重」,前段數量較少,尾段將會補回不足之數。這個政策至今仍然有效,且看李家超「百日提案」和《施政報告》有什麼新猷。
林鄭月娥把問題提前一步,建樓需要土地,提出土地供應諮詢,希望定出土地用途的優次;不過在土地大辯論未完成之前,在2018年《施政報告》先公布「明日大嶼」填海計劃,被批評不尊重諮詢。林鄭落任前,她在未有進行廣泛諮詢下,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計劃容納250萬人居住,明顯地把問題留給現屆政府。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2018年底發表報告,向政府提出3個短中期選項,包括棕地發展、利用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作其他用途(局部發展新界北32公頃高球場用地);以及5個中長期選項,包括維港以外近岸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交椅洲1000公頃人工島),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間,於新界發展更多新發展區及發展香港內河碼頭用地。
其中最具爭議是局部發展新界北32公頃高球場用地,因為有人提升至階級鬥爭的層面,說成土地改革,固有利益的特級權貴和基層市民的角力。香港經歷2019年的反修例撕裂,不應該再次壁壘分明,而是應冷靜、理性、客觀地分析問題,找出政策可行的最大公因數。
我們先把事實擺放出來,香港急切需要土地興建公屋,解決公屋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粉嶺高爾夫球會只有2610多名會員,雖然有其他開放方式,但是未能惠及廣大高球愛好者。粉嶺高爾夫球會最早在1911年啟用,屬於百年老店,內有珍貴樹種,具保育價值。
粉嶺高爾夫球場面積172公頃,土供組提議發展粉錦公路以東32公頃。及後政府向北區區議提交文件,建屋面積縮小至9公頃,提高地積比率,最快可於2029年提供1.2萬個單位,容納3.36萬人。最近因為環諮會未能通過環評報告,延後處理。
有意見認為(意見當然五花八門),若果依照土供組報告,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還可以考慮紀利華木球會、菲律賓會、南華會;甚至有人提議政府大球場、跑馬地馬場、滘西高爾夫球場等地方。雖然契約時間、用途以及群眾參與的用途不一,肯定是值得思考。
另一個挑戰土供組的報告是郊野公園邊陲,這個梁振英提出的倡議,今屆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具體說明擬利用大欖隧道旁邊的土地興建3.5萬間公屋,縮短一年輪候公屋時間,這是否一個替代方案呢?
回到粉嶺高爾夫球場,相信未來一段時間將會出現變化,無論是否把部分土地興建公屋,一定要擴大公眾使用的機會,例如滘西高球場,沙田和跑馬地馬場沒有打其主意,因為有市民作其後盾,穩如泰山。以公眾資源服務小眾是站不住陣腳,但是以公屋為藉口,破壞歷史悠久的優雅場地實屬可惜,更不應以打地主的心態令社會再度分裂,這才是香港之福。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