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從搶人才到培育人才

何漢權|

2022年9月10日

3個多月前,當醫生的好友前赴加拿大探望女兒,因訂不上回港的防疫隔離酒店,因而滯留在彼邦一段時間,近日終於能返港,相約筆者飯敍。席間,好友一番表述:「臨登上機前,知悉香港防疫用紅、黃、藍碼的3+4方案,自己回港剛剛趕上快樂防疫酒店列車,三天隔離容易過,隨着的四天又可點對點見得到天日,獲得到局部的活動自由,感覺良好。

早前雖然無情情困在加拿大3個多月,卻又難得多與女兒相處,得可償失。返港後,也再感香港的好故事特別多,過關快捷,效率甚高,安全感特大,人情味濃厚,特別靜思香港醫療的服務與質素,『有得揀』遠勝加拿大獨沽一味的輪候公家醫療;在美國,沒有購買醫療保險就沒有任何醫療保障,在香港卻有公、私醫療兩個頗為健全並先進的系統,互相補位,服務全港市民,這叫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

須確保「入能敷出」

近日看大學教授受訪的電視節目,「歷年接觸各地的外來生到這裏學習,不同地域種族都同一的感受抒發,那就是在香港完全沒有種族歧視這回事,完全自由自在又無拘無束的愉快學習」,筆者也常思索,香港吸納外來的學生是否一定要來自歐美名校的優等生、非洲的、南美的、東南亞「落後」地區的人才,為何不可多吸納?

在這「落後」地區的人才來港學習返回各自的祖家後,更會感謝香港,說好香港故事,從功利角度看,香港撥出學位,是「除笨」有精!幾年前,筆者參與以「一帶一路考察」為題的中學生遊歷學習團,前赴烏茲別克、哈薩克,當地的導遊先生談吐間流露的訊息,明顯是東風壓倒西風,多矣,普通話固然說得好,對李白人生與詩篇的認識,肯定較來自香港的學生為多(唐代安西都護府的管轄範圍觸及這些中西細亞之地)。事實上,不少當地知識分子留學之地,就是東方的中國。這是「朋友自遠方來」從東走到新疆、西安乃至北京學習的教育「發酵效應」。

特首李家超數度公開表白,香港未來的發展策略之一必須要「搶人才」,這是回應近年香港出生人口急遽下滑的結構性難點;亦是對2019年因着社會動亂,以及英美加澳等國趁勢挖香港人才與錢財出現的政治阻攔,從而作出的建設性呼籲,筆者認為,「以結果為目標」的特首提出「搶人才」,由呼籲到落實,必須反映在香港的出入境的政策上,各局要提速提效,通力合作,盡快制定相關政策,確保香港的人才是「入」能敷「出」。

從亞洲乃至世界城市發展格局看,新加坡、深圳、上海、東京乃至倫敦、紐約等地,無不恒常都在動人才的主意,香港再不能以靜制動,自欺欺人,感覺良好。雖然香港過去並非沒有吸納人才的計劃,涉及內地人才的計劃有4個之多,包括「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以及「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但幾年來的計劃落地總是慢吸細納,程序繁複,更重要的是,缺乏獎勵人才來港的誘因,通關通人的思維還停留在香港有麝自然香,不假外求的心態,缺乏「搶人才」的迫切危機感。

政策宜開放吸納學生

究竟今天的香港,有無在兩三年內將輸入各方的人才數量,起碼要翻兩三倍的目標呢?到目前為止,用國際先進的城市標準看香港,這裏確是國際金融、法治、旅遊服務的中心,海陸空航運的樞紐,自由度、安全度屬世界前列,國家十四五規劃將香港定位為大灣區的八大中心,在在需「才」,從世界以及國家大局看,香港落實「搶人才」計劃,具備必要且必須的條件,關鍵在於特區政府管治團隊,是否抱着強大的意志,提速提效地執行。

再看從「搶人才」到「培育人才」板塊,儘管這些年,特別在2019年社會動亂後,往外移民移居總有一些教師的份。但香港整體的教育質素,由大學至中、小、特、幼各級學校,仍有相當份量,當香港教育質素被不斷質疑的同時,另一方面確實有來自內地各省市,特別是大灣區的家長,繼續嚮往「一國兩制」下香港的學校教育,不停敲門,信任香港的校長及教師,期望子女赴港就學,但擺在眼前的政策卻是,「雙非」的港生孩童,以及沒有香港身份證的,都沒有資格申請來港就讀,一例通行,這種閉關的「入境」政策,適用於世界各地,何其怪哉?

世局在遽變,「搶人才」與「培育人才」必須雙帆並舉,香港的大學雖然已有4所名列世界十大,但各大學現今的學系開設夠多元化嗎?能夠與社會發展同步,甚或有所超越嗎?香港主流的中、小、特、幼的公立學校系統,政府有決心於政策上、師資上、資源投放上、學童教育質素上再加以優化,以培育人才嗎?

由香港考評局主理的中學文憑試,以精英考試指揮棒帶動整個香港普及教育方向及走向,但對普羅學生的提拔又能產生多少作用?教育現場清楚顯示,全港最少一半的學童,由進入主流中學的初中一年級開始,精英課程考評經已為普羅學生設定未來的6年,開啟失敗的篇章,驗證進入班房的很多都不是人才,只是人頭而已!最後,以「從搶人才到培育人才」為題並作結。

教育評議會主席

上一篇失業率低純屬錯覺

下一篇商界連環發功 港府接招不敢怠慢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