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學習二十大精神 推動香港發展

林順潮|

2022年11月11日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二十大」)是國家發展進程中一次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二十大報告總結了過去5年國家改革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寶貴經驗,規劃了未來10年國家的發展方向,提出全面實現高質量、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二十大從國家頂層設計高度,確定長期堅持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也對港澳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筆者於11月9日在立法會動議了「學習二十大精神,推動香港發展」的議案,與一眾議員一起學習和解讀二十大精神,探索如何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以推動香港發展。議案得到廣大議員的熱烈回應,梁君彥主席接納內務委員會的建議,取消了這項議案的辯論時限,讓所有計劃發言的議員均可發言,最終有超過70位議員進行發言,從不同背景、不同角度解讀二十大精神,為政府制定未來政策出謀獻策。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曾國衞局長和胡健民副局長出席會議、聆聽議員辯論,並闡述特區政府的觀點。

香港正處於開創新局面、實現新發展的關鍵期。二十大精神如何推動香港發展、開啟新篇?筆者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 完善特區管治頂層設計,從制度上保證特區長期繁榮穩定

中國經過百年滄桑,如今巨龍甦醒,和平崛起,正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大時代。二十大報告中提到過去10年,中國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現正全力為「第二個百年目標」而奮鬥,並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被寫入黨章,這是保證特區「持續繁榮」的定海神針。過去幾年,香港社會經歷了較大的動盪,幸而中央當機立斷,制定《港區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香港局勢出現了「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

二十大報告中就香港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明確方向,香港應該牢牢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高舉「愛國者治港」的旗幟,滙聚全球人才,同為香港開新篇。

(二) 制定本港精準扶貧策略,破解社會深層次矛盾

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其中一個特徵是共同富裕。國家成功以「十三五」規劃為起點,展開「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戰」,在2021年實現了「全面脫貧」。國家正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各種條件,這體現出「中國式現代化」不是貧富懸殊的現代化,而是全體人民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現代化。

在過去的20年裏,筆者參加了不少內地的扶貧工作,例如「健康快車」和「亮睛工程」等,也透過全國人大的平台,成功爭取國家實施「一百萬免費白內障扶貧復明手術」。白內障一度是內地頭號致盲眼疾,有不少病人因為白內障而失明,因失明而致貧、返貧。由筆者發起的「亮睛工程」秉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理念,以「精準扶貧」的方式,通過捐贈設備、提供培訓,為基層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伍」,並以成本價治病,讓貧困眼疾患者享有方便可及、優質有效、負擔得起的眼科手術,產生「一人復明,全家解困」的效果。

反觀香港,翻查特區政府用於福利的開支,由2017/18年度的653億元,大幅上升至2021/22年度的1057億元,4年間增幅高達62%,但本港「貧窮人口」同「貧窮率」持續增加,出現「愈扶愈貧」的現象,扶貧政策是否不夠精準、不夠到位,以致扶貧成效不彰?

二十大報告重申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破解經濟社會在發展中出現的深層次矛盾。

筆者很高興看到,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了香港「精準扶貧」的策略,包括要求政務司司長領導「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聚焦幫助居住在劏房的初中學生,以及「重組扶貧委員會」,研究和識別其他「精準扶貧」的目標群組。

(三) 為大灣區貢獻「香港力量」,把大灣區建設成「全球首屈一指的灣區」

筆者2013年已進入灣區,在「CEPA協議」框架下,於深圳成立了「全國首家香港獨資醫院」,與灣區一同發展,並被視為兩地醫療融合的成功例子,亦有幸參與國家推出的特殊政策,例如「港澳藥械通」,成為廣東省內指定醫院之一,可以使用在內地尚未註冊,但在港澳已註冊的藥品;這個政策的目標是推動兩地醫療用藥同質化、一體化,意義重大。

大灣區有最好的基建、足夠的空間和人口紅利,以及便利的「一小時城市生活圈」,而香港有國際認可的「普通法制度」、世界一流的大學,金融、法律等領域的專才,是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以及國際商貿中心等。香港在一些領域,可擔當推動、引領和提升大灣區發展的角色。

以大灣區為起點,香港應當全力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並找準定位、主動作為,擁抱大時代、與龍共舞,為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四) 成為雙循環的超級橋樑

二十大報告要求「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香港可以憑藉「一國兩制」和得天獨厚的國際優勢,成為雙循環的「超級橋樑」。

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中國企業首選的「境外上市目的地」,並且,正如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指出,香港正成為最重要的家族辦公室和財富管理市場。

在醫療和生物創科方面,香港可通過「制度創新」,在香港醫務衞生局下成立可自主審批新藥的「香港藥品監督管理署」,並爭取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互通,允許本地獲審批藥物和器械可在內地註冊、使用,這樣不僅可以讓香港成為國內藥物打入國際市場的視窗,更可吸引國際藥企和科研機構在香港設立基地,讓香港成為「國際創新藥械研發中心」。

只要香港抓緊機遇,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就可為香港社會開拓更多元出路,擴闊產業結構,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促進青年和大眾市民向上流動。

古語有云︰「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有二十大精神的引領,有國家政策的扶持,有李家超特首新思維、新戰略、新舉措的帶領,香港一定可以「由治及興」,共建美好燦爛的明天!

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

上一篇論土地共享成效

下一篇優化印花稅退還 促進舊樓重建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