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吸人才不拘一格 設門檻寧寬莫窄

社評| 社評

2022年10月15日

本港的人才流失問題已響警號,特首李家超數天後公布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將重點提出「搶人才」對策,包括放寬十三個行業海外招聘,僱主不必再大費周章證明「在本地請不到人」也能引進外地人員,同時考慮向這些非香港永久居民提供留港誘因,在港置業時退還部分「辣招稅」。新冠疫情後,世界各地無不重塑供應鏈,減少依賴國際分工,建立本身的人才體系成為當務之急,香港作為開放型經濟體,人才乃最大資本,海納百川實屬應有之義。

當香港還在籌謀如何吸納人才之際,外國早已對我們的人才張臂招攬。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香港總人口連續三年下跌,由二〇一九年的七百五十萬人,到今年截至六月底減少至七百二十九萬人。儘管仍有管治者不認為本港存在所謂「移民潮」,惟世界各地人才正加速流動擇木而棲。不難發現,相比起總人口下降,本港勞動人口跌勢更加突出,由二〇一八年超過四百萬人,下降至今年第二季的三百七十五萬人;其中,二十至二十四歲及二十五至四十四歲勞動人口的減幅分別接近兩成和一成,若不盡快填補缺口,恐不利於長遠經濟發展。

從金融、科技、醫療到教育界,不少行業組織均直指人才流失已構成危機,非但影響傳承斷層,即使日常的營運服務水平亦未必能夠維持,紛紛呼籲政府拿出方法對症下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預告,特首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將有「大膽進取」舉措吸引人才及招商引資,令外界寄望甚殷。

據外電報道,政府的「吸人才」措施主要從兩方面着手,分別是放寬金融科技、資產管理、ESG(環境、社會和治理)等十三個行業招聘外地專才,同時為便利未住滿七年的外地專才置業,考慮退還稅率為樓價百分之十五的「買家印花稅」之部分或全部稅款。這些構思基本上與政商界近期的建議十分接近。

本港現行輸入海外專才政策堪稱嚴格,除了每年數千名額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之外,僱主普遍須證明無法在本地聘請到適合人選,方獲准向海外招手,而且審批往往長達數月。很明顯,如果想加快吸引海外專才,就要降低引進門檻,簡化審批程序。至於有論者建議,不必執着於「人才」定義,只要有僱主願意聘用,便可來港工作,由於彈性甚大,還須從長計議。

當然,即使成功把人才吸引來港,也希望讓他們樂意在此安身立業。根據統計,由二〇〇七至二〇一九年,只有七百多個「優才」取得永久居留身份,佔同期簽證名額百分之二十一,意味接近八成「優才」未夠七年便離開,又或無意拿取「三粒星」資格。新民黨此前調查發現,外地專才最關注的其中一個問題是置業安居,目前非永久居民買樓須繳付買家印花稅,無疑會加重那些希望以港為家的專才的負擔,因此建議「針對性減辣」。其實,當年推出這項辣稅,是為了遏抑投機炒賣,讓住宅物業優先滿足剛性居住需求,按照目前市道,若作出調整,亦算順理成章。

說到底,任何地方的勞工政策傾向「本地優先」實無可厚非,對引進外來人才設置限制,旨在保障本地打工仔權益。不過,近年一些迅速冒起的新興行業人手長期短缺,香港亦不例外,加上本港不斷有人移民,令人力市場供求愈來愈失衡。因此,特區政府除了要研究如何引進人才,同樣重要的是設法讓既有的人才願意留下來。

現時,多個行業不僅缺少「高端人才」,就連基本崗位也面對招聘困難,並非僱主願意付出更高薪酬便能解決。本港最新失業率徘徊在百分之四點一,可謂接近全民就業,調查顯示打工仔今年平均加薪逾百分之三,加碼引進外地人才,相信不會對本地勞工飯碗構成太大壓力,而增加一批生力軍,可促旺經濟,社會長遠受益。

當外國放寬入境人士的居留和工作條件,且向本港人才招手,如何說服這些港人「留港建港」,固然是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重要任務,與對外「搶人才」並無矛盾,畢竟香港作為細小的外向型經濟體,向來求才若渴,更何況眼下內外環境風高浪急,現在萬眾觀望《施政報告》有什麼令人折服的良策。

上一篇由住屋問題入手解決醫護短缺

下一篇香港博物館發展策略和藍圖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