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牟利至上不合時宜 加稅利民穩定民心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2021年2月17日

一、

足以影響世人命運的「世界大事」,日有數起,正是評論者敍抱負表高見侃侃而談的大好機會;筆者不作此圖,今天選擇一個平淡卻與港人有切身關係甚且可說牽連香港前途的題材,希望讀者不會嫌其枯燥不夠刺激。

去年八月十九日,本欄以〈佛利民牟利至上 貝索斯胸懷更寬〉為題,認為經濟學大宗師佛利民「教誨」之一的「做生意唯一目的在為股東賺錢」,已經「過時」;同時讚揚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善待員工「以私濟公」的善行!

未及正題之前,先說幾句題外話。長久以來,筆者多次在本欄指出,公共政策貴在適時。那即是說,由於世事變幻,政策制訂者或學有專精的學者和負責任的論者,在促進社會進步的前提下,不能墨守成規,以一家之說、一套理論,作為決策及論述的指針。對於關懷社會的學者,立論為文,更應摒棄宣揚鼓吹某種學術地位崇高的理論而不顧現實,因為社會條件有異,理論根據亦應隨之而變,這樣做既無損學術與學者在象牙塔的地位,又會推動社會向前,何苦不為。

資深讀者莫不瞭然,筆者是佛利民的崇拜者(但不視他為偶像),因而在七、八十年代,「甘詞」(無法「厚幣」)請了不少名家評介佛老(把弗里曼改譯為佛利民,是筆者「神來之譯」;懷康兄曾面陳宿主此名之深意,佛老欣然認可)的學說,相信和筆者一樣,讀者受益匪淺。

一九七○年九月十二日,題為〈一項佛利民教誨:企業的唯一社會責任是盈利增長〉(A Friedman doctrine–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的特稿在《紐時雜誌》發表,自此成為不顧一切追求利潤的生意人的「座右銘」(其實左邊亦放同樣的銘牌)。七十年代以還數十年,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經濟大興、生意人財源廣進,肯定與佛利民的「訓導」有關——最低限度,貪婪無厭盤滿缽滿的商賈因此心安理得。

佛利民這種論說的理由十分簡單,此即企業管理人不過是企業主的代理人(「股東優先」〔Shareholder Primacy〕說由此衍生),企業主冒險投資做生意,目的不外賺錢,代理人因此要「滿足東家的訴求」才算稱職。佛利民進一步闡釋,任何可能導致股東利益受損的決策都要不得,比如過分嚴苛的環保立法(「環保」當年並非「顯學」,佛利民真有先見之明)、為了「益街坊」而拒不加價、為「扶貧」(為壓低失業率)而僱請過多員工,在在有損企業利潤,因此要設法令其不會出現。為達此標的,企業主遂安排得力助手「混」進行政會立法局或聘請游說公司派員游說政客別立法規管營商的自由……。

在戰後經濟起飛期,佛利民這種「訓示」,具體可行,極之有效,而他之所以很快成為受企業界膜拜的一代宗師,深層原因在此(學界對他的尊崇,另有因由)。

二、

可是,在「佛利民教誨」提出後三、四十年,因商賈只知賺錢無視社會責任,出現了很多「眾所周知」的問題,環保危機(環境惡化)和財富分配極不平均,便是如今大家天天面對、亦是令社會躁動不安老大難,已醒覺的老百姓對企業有訴求,看似不符經濟原理卻有實際社會需要,因此政府和學界不能漠然視之。

事實上,以奉「股東優先」為圭臬的自由社會,為了紓緩非利益階層的不滿,這些年來莫不在稅率和福利上動腦筋,提高稅入增加福利,令「低端人口」生活好過一點,藉以紓緩大眾的怨氣,是大多國家採納的策略;另一方面,不少巨賈如微軟的蓋茨(巴郡的畢非德)、亞馬遜的貝索斯……以至不能獲得任何稅務優惠的長江實業李嘉誠,都撥出巨款做些有益世人而政府力有未及的事。然而,這類善舉畢竟是屬極少數……。

二○一九年美國「商界圓桌(會議)」召開「商業目的重新定位」會議,結果達成「股東不應享有優勢」的決議,因為僱員、顧客、供應商、社區和股東的利益都應受照顧,一句話,具代表性商界組織此一決定,等於宣布佛利民的「做生意的唯一目的在為股東牟取最大利潤」,已成過去式——也許說已完成歷史性任務,較易為經濟學者特別是奉佛老為偶像者接受!

香港政治正在轉型,筆者希望有遠見同時有意在此地生根(及闖進大灣區)的企業,應做好微調「賺錢是唯一標的」的教條。令股東以外的「持份者」亦可於盈利增長中受惠,已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

新年度財政預算案一周後公布,筆者不明白為何財政司司長年年要「公演」一場結果必然與大眾渴望的訴求背馳的大戲;受疫情打擊,漠視財赤日高而要求增派福利(受疫情摧殘,福利等於現金)之聲,聾人嫌嘈,但願今年財政司司長能打破「政策必定與民眾訴求背馳」的慣例。在財赤破紀錄創新高的條件下,派「糖」解決民困的財源,動用「埃及妖后嫁妝」之外,尚應在加直接稅、財富稅、交易稅……等有錢人才負擔得起的稅項動腦筋,「向富人課稅便能拉近貧富不均」(It's easy to fix Inequality–TAX the Rich)雖是陳腔濫調,卻是讓富裕階級盡點公民義務的最佳辦法——尤其是在學者如梁天卓教授認為「疫情加深財富不均」的此刻。

有人會說,加徵直接稅項和提高稅率,有錢人會走清光,結果得不償失。這當然有其道理,而且這種說法過去數十年不知重複了多少次,港人早已銘記於心;然而,回心一想,有錢人會因為一點新稅而離開此地嗎?如果香港仍有商家認同、放心的法治和私有產權一如舊貫般受尊重,加點稅算是什麼!還有,加點直接稅可令港稅向大灣區走近一小步!財政司司長應有突破「舊思維」的睿智。

上一篇港應轉變思想 把握RCEP機遇

下一篇增股票印花稅難行 商界料政府不亂來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