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剛公布的8月經濟數據頗差,唯有等「阿爺」救市。不過,本周港股焦點是美國減息,英美媒體為減息半厘造勢,金融市場開始押注下調0.5厘,標普500指數逼近新高,港股表現應不差,特別是息口敏感股。
藉媒體提早放風免市場受驚
美國聯儲局官員上周看來向《華爾街日報》及英國《金融時報》放風,不約而同報道本周議息減半厘的可能性,放風的推測有一定道理。《華爾街日報》的文章聚焦於應否下調半厘及箇中利弊,好處自是免就業市場過冷,弊處是恐怕嚇親市場,以為經濟前景很差才減半厘,亦恐壯大了市場的減息預期。
不過,文中並無提到減半厘或會令通脹重燃的可能性,似乎聯儲局已不當通脹是一回事,若果如是,則下調半厘應該是最終選項。報道出街後,利率期貨市場已把減半厘的機會率提升至一半,反映市場開始有心理準備,放風是讓市場及早為減息半厘打個底。此外,《華爾街日報》的專欄Capital Account及《金融時報》的社評隨後均表態支持減息半厘,明顯是為聯儲局鳴鑼開道。央行、媒體與市場的三方勾搭,聯儲局一向做得十分「出色」。
美股上周五再升,標指攀至5626點,漲0.54%,距離7月16日的新高5669點不足一個巴仙;標指本周趁減息半厘,很大機會又刷新歷史高位。
內地上星期五公布的8月金融數據及前天公布的同月連串經濟數據,均顯示經濟下行的軌跡持續,而且消費端的疲弱亦開始影響生產端,零售增長2.1%,較前月的2.7%增長為慢,工業生產則由7月的5.1%放緩至4.5%,兩個數字均低於市場預期。
當局亦開始為下行的經濟作出托底部署,同月政府的發債量達1.617萬億元人民幣,為2022年6月以來的新高,餘額按年增長15.8%,佔社會融資存量的18.9%,按年提高1.2個百分點,在企業及住戶降槓桿之際,政府只好挺身而出,肩負保增長目標5%之責。
內地經濟差 等阿爺出手救市
今年5%保衞戰能否成功,最終要看政府政策力度,因其他經濟參與者包括私人企業及消費者均已躺平。在疫後出現的經濟下行中,個人去槓桿比企業還要厲害,這跟房地產泡沫爆煲息息相關。
從主要反映樓宇按揭的住戶每月的新增中長期貸款【圖1】來看,2015至2017年棚改政策吹起的樓市泡沫期間,信貸增長快速,疫後的2020年及2021年表現還不俗,到了2022年後,內房商紛紛陷財困,泡沫爆破,置業信心崩潰,貸款需求轉弱,有些月份甚至出現負值【圖中紅線所示】,反映住戶開始償還房貸,減低槓桿,同樣情況也出現於住戶短期信貸,這部分借款多數用作消費。
樓股齊跌令資產縮水,加上就業前景不明朗,內地裁員減薪消息愈來愈多,都不利消費和置業。從老闆的角度看,長江商學院的企業境況指數中的勞動成本指數持續下跌【圖2】,企業預期勞動成本將會繼續下降,加薪與招聘都不易出現。在這氛圍下,打工一族只好勒緊褲頭,削減非必要的消費開支。
曾經是盛極一時,大排長龍的茶飲消費,今年銷售慘淡,反映民眾連飲杯茶都要諗過度過。本港上市的奈雪的茶(02150)轉盈為虧,上半年蝕4.4億元人民幣,茶百道(02555)盈利大跌近60%。
消費者養成了講求性價比的心態,不平不買,零售商往往要將貨就價,例如食肆要推出折扣套餐吸客才能維持營收,惟利潤率不消提。你減我又減,最終齊齊減,宏觀經濟層面出現通縮。
要刺激購買慾,唯有靠「阿爺」,內地推出的家電舊換新措施,對消費者應該有一定吸引力,獲補貼的共有八類電器產品,補貼額視乎能源效益,介乎售價的15%至20%,每件補貼上限不超過2000元人民幣,每位消費者每類產品可獲補貼一件,買齊八類產品,總補貼可達1.6萬元人民幣,都算大手筆,未來幾個月家電市場銷售應有較大增長。目前內地經濟仍處低氣壓,但有政策支持的行業如家電及汽車有機會跑贏大市。
美國人紙上富貴信心爆棚
與中國相比,美國人的消費信心較強,9月的密歇根大學消費信心指數初值升至69,為4個月新高。美國的就業市場雖然放緩,疫後政府派的錢又花光,但美國有產之士底子還是甚厚。跟內地民眾面對樓股俱疲的情況不同。美國樓股仍處高位,紙上富貴豐厚,根據聯儲局資金流量報告的數據,美國民眾擁有房屋股本(房屋價值扣除樓按餘額),加上股票及基金淨值,佔個人總資產淨值達52%【圖3】,是歷史新高,情況就如1997年香港回歸前境況,信心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