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股市2月份大反彈,此輪行情由科技股帶動,複製美股人工智能(AI)狂潮。倘若閣下去年手持中特估資源股準備收息躺平,過去一個月的升浪可能與閣下擦身而過,甚至賬面浮虧。如果不是躺得太平,僅是買入盈富基金(02800),升幅雖不及科指,也還不算太差。那麼,買了中特估股份洗濕了頭,又是否該在此時此刻過檔科技股?會否一買又遇上科技股調整?
我非神仙,實在難以預告科技股何時會回吐,但去年分析高息中特估時,一直指出投資者不可只貪高息,也要找一些盈利有穩定增長,甚至是遇上政策時有上升空間的中特估。當時介紹了內地電訊股,因為息率穩定之餘,內地「人工智能+」的政策有可能令股價有突如其來的驚喜。那時候尚未有DeepSeek出現,我首推的聯通(00762)及次選中國電信(00728)升至如斯境地,雖然大大超出我的原來預期,但也證明了選收息股也要思考未來業務是否有亮點,不宜選業績持續走下坡的股份。
需求跌 石化煤炭板塊要避開
若閣下此時此刻手上一大堆逆市下跌的中特估,大概你不太相信科技股前景。那麼,我的建議是至少換馬至盈利較穩定而長遠行業發展沒有太多問題、有可能受惠於政策的股份上。有什麼板塊要避開呢?我認為是內地石化、煤炭行業,原因是最近內地力推智能駕駛,而智能駕駛的汽車其實大多是電動車,內地電動車佔市場份額愈來愈大,對汽油的需求長遠會下跌,你可能認為這種轉變未必立即對煉油需求大降,但問題是高息股連年盈利向下,就算只是微跌,賺息蝕價是大機會發生的事。煤炭呢?內地國策首推潔淨能源,就算AI可能帶起電力需求,國策亦或偏重潔淨能源,煤炭企業的需求難以大幅增長,股價僅是跟隨煤炭價格波動,而且趨向下行,欠缺長遠增長空間。
因此,我的建議比較簡單,如不想現階段轉科技股,至少中特估換中特估,換去一旦人大落實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可望受惠內地經濟回穩的行業,如央企內房,又或是冷敲因電價下跌而跑輸大市的高息電力股。畢竟AI在內地突然大熱,對電力需求或可抵消市場對宏觀經濟下行而令用電量長遠下跌的擔心。再保守一點,百業之母的內銀也是經濟回穩的高息股選擇。
至此,我想各位明白一個道理,高息是為估值帶來緩衝,要賺價賺息,還是要業務前景有些憧憬。
投資者管理其資金,正如管理自己建立的指數。如果某些股份急升一輪便隨波逐流,很容易不斷高買低沽。現實例子有恒指服務公司季檢,本季科指剔除東方甄選(01797)。由納入科指至現在,此股跌剩不足三分一,當年被剔除的瑞聲科技(02018)則升了一倍。
勿如指數調整般「高追低沽」
高價納入指數再低價沽出的股份,近年屢見不鮮,我也不想人云亦云去批評,其實美股也有類似情況,好像納入納指的MicroStrategy(MSTR)也是近高位納入指數,現價已跌三分一有多,只是同時納入的Palantir(PLTR)大升,所以投資者未必太計較。
可是,中港科技股非長期大漲小回,不少股份是幾年運行一個周期,且高低幅度極大。恒指服務公司以股份成交作納入指數的參考,便常於周期頂部換入,在周期底部幫股民「止蝕」。當然,作為一家指數公司,很難把自己定位為分析員,做個股研究再選股入指數。就算它們選擇如此,又有誰能保證選股一定優質?可否加入收入或盈利穩定性作為入指數的標準?如一家企業的收入或盈利增長長期出現極大波動性,或許不應加入指數之內。
同理,既然錯過科技股升浪,不想又高追低沽的話,倒不如檢視一下手持的中特估之長遠盈利前景,如手持股份收入連年下降,盈利波動性亦高,那不如換馬至尚有機會受惠於內地國策、且收入及盈利亦較穩定的中特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