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今年明年有延續,最多人留意,但原則上最可能不受人類控制,甚至出現失控的三大主題,依潛在影響力言之,最弱是特朗普,加密貨幣次之,最難搞的是人工智能。本文試淺䆁其中常見謬誤。
先說特朗普。外界以強人視之,當中自有虛實,但常犯推論謬誤。是以為凡他所提倡的都可成真,而且其他人沒有反抗轉圜適應調節之餘地。
直接推論通脹變動不合格
比方說,競選時或上場前,聲言關稅大刑伺候全球。不少分析便直接以此計算引來多少出入口物價變動如何,輸入通脹如何,繼而美國通脹如何。由起點跳到終點,真空無阻力,沒有時間,沒有過程,是典型的比較靜態(Comparative Statics)的基本訓練。但以此推論通脹則是不合格。
偶爾為之的一次過變動,嚴格來講是有了保護主義政策後,相對價格之變,不是普遍物價持續上升,不符通脹定義。業界上述推論,純粹貪方便,以統計上物價指數之變等於通脹,忽略了通脹在何時何地都是貨幣現象,通脹不是物價通通都漲,而是貨幣供應的膨脹,導致物價普遍持續上升,因果關係不好混淆。
即使不講通脹概念,任何人包括特朗普揚言要做的,即使其決定全無議會掣肘,不一定完全落實。因為一切都可以是談判手段,開天殺價,落地還錢。這邊少做一些,那邊多收一些,有取捨。
忽略需求第二定律替代含意
即使落實,第一時間大家可能反應不來,有部分預期所見效果,但持續下來,特朗普以外全世界其他幾十億人,都會自動調節,只要時間夠長,便可更容易找到這裏那裏的替代變通。這是經濟學上所謂需求第二定律(Second Law of Demand)的含意了。
某一套關稅舉措對各方的最終效果,隨着時間減少,因為大家適者生存。君不見特朗普第一屆任期,諸多動作限制競爭,廠商便分散各地,雖受打擊,但可不是木頭任打。這還未計,真正最震撼的從來是突如其來,惟他早有警示,反而給予各界準備空間。
要持續加大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才可維持同等程度的打擊,服從邊際效用遞減,最終不無上限,完全沒有自由貿易的好處,恐怕美國選民也不接受,反過來制約了其保護主義推展。簡言之,沙盤推演,為方便故,開始可以假定其他因素不變,但隨着時間流逝,所有參與者都有互動,忽略此一關鍵,分析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特朗普看似難猜,其實是有跡可尋,論潛在給予眾人瘋狂的,是加密資產的興起。隨着市值愈來愈大,官方把它們納入監管的誘因增加,反過來令更多本來沒興趣參與者亦不得不加入,形成自我實現預言,加速其正反饋的過程。之前本欄4篇論述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資產,不重複,但可特別針對最多人的思考盲點,即這類資產的供應,之前已為文指出謬誤,今補充幾句。
何謂供應?就比特幣而言,2100萬據講是神奇數字,由演算法蘊含着的絕對值上限,很多人以此為供應上限,而由於加幣資產的特點,例如用家身故或忘記密碼等,供應不只是有限,甚至有少無多,有減無增云云!
正如本欄之前解釋過,即使有此所謂上限,不等於供應少。正如世上任何從天而降(Windfall)的物質,是突如其來的財富增長,是所謂存量概念(Stock concept),跟供應所說的每一時段(per period of time)的流量概念(Flow concept),根本是兩碼子事。惟說到底,絕對上限即使減少,並不絕對必然地等同供應絕對減少,因為供應非由天定,倒也要看人。
關於供應曲線,中學經濟學入門,縱軸是價格,橫軸是數量,把不同價格對應的賣家願意並有能力,在某時段內供應的數量,連成一線,便是供應曲線。如此一來,不難發現以下3點。
比特幣值供應決定論自相矛盾
首先,單純絕對上限,不必對應任何人的意願能力。其次,反正供應曲線原則上就是無限多的點連續而成,即使放在比特幣般可以無限切割的特色上,表面上有別於多數人印象中日常生活的貨物或服務有不連續單位,亦毋須改變任何處理,實際並不增加或減少供應,亦不必然增減其流通。最後,供應曲線形狀實則不外乎三大可能性。
第一個,根據多數人理解,供應絕對有限,鐵板一塊,數量絕對不變,則供應曲線是直線一條。如此一來,根據需求定律,假設其他因素不變,則價格與需求量呈反向關係。換言之,由左上角傾斜向右下。這樣的需求曲線與上述垂直的供應曲線交叉,結果只有一個,就是價格高低純粹由需求決定,跟多數論者單純強調供應有限決定了其價格長升長有,剛剛相反。論者同時肯定兩者,則是自相矛盾。
第二個是較合乎常理以至真實世界所觀察。需求曲線由左上往下傾斜,而供應曲線則由左下往上傾斜,兩者像剪刀般交叉,市場價格與數量由兩者共同決定。假如大家同意依此作分析框架,則不應或明或暗武斷地假設數量有限,因上述曲線的含意是,假設其他因素不變,一切純粹是邊際上的變化決定,只要出價夠高,原本的買家其實也可以是賣家;相反,若出價太低,原本的賣家也可以變成買家。
第三個邏輯可能性比較極端,較少人提及,供應曲線是橫線一條,正常由左上往右下垂的需求曲線與之交疊,價格沒有任何轉變,但數量純粹隨需求增加多少而定。暫時看來,價格仍是向上,只因大家狹義地只集中買市值最大、亦因此最受監管的比特幣,自然不是純粹需求主導數量增減。但假如終有一天,任何人都可以近乎零代價發行本身的加密資產或代幣,甚至有點像幾年前那些數碼藝術,而又有人買,廣義的供應效果上便類近於此。
大家可以為上述3個主要可能性加添枝節,例如第二個可能性,也是最常見供應曲線,數量由零開始,由左下向右上傾斜,但到達某一絕對值便呈現垂直,亦無不可。但總的來說,並不影響上述分析的效力。
最後要談一談人工智能,可能是三大主題中,萬一失控將影響所有人類決定,但又隨時完全冇王管的一項,考慮題材之重要,但篇幅之所限,將留待下周二大除夕集中討論。
本欄逢周二及周六刊出
作者為永豐金融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