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關稅戰進一步烽煙四起,國際貿易秩序亂上加亂。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對所有非美國製造的汽車加徵百分之二十五關稅,四月二日起生效的新措施屬於永久性質,特朗普形容為「美國解放日」。
各國尤其是汽車生產大國反應強烈,例如加拿大揚言報復,歐盟表示遺憾。日本首相石破茂緊急發聲明指出,繼續慎重研究對國內產業和就業的影響,並採取包括融資在內的一切必要措施。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重申,貿易戰、關稅戰沒有贏家,沒有哪個國家的發展繁榮是靠加徵關稅實現,批評美方的做法違反世貿組織規則,損害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也無益於解決自身的問題。
汽車關稅只是「前菜」,美國還醞釀在四月二日推出其他「對等關稅」,適用於所有國家。特朗普警告歐盟和加拿大,如果聯手對美國造成經濟損害,那麼兩者將被徵收遠超當前計劃的大規模關稅。
汽車關稅可謂沙塵滾滾「殺錯良朋」,特朗普的親密好友馬斯克承認,此舉對於他旗下特斯拉的影響很大,因為這家車廠的生產基地在中國。
關稅戰當然沒有贏家,美國也是作法自斃的輸家,因為該國的消費者必須繳付更多的價錢買車,恐怕會刺激通脹上升。經濟分析師估計,美國一輛汽車的成本可能上漲數千至一萬美元。加拿大安大略省省長福特(Doug Ford)表示,關稅對加拿大及美國民眾均構成很大傷害,而加國反擊措施將讓美國民眾受到最大傷害。然而,若從「輸少當贏」的角度衡量,中國可能是損失最輕微的特殊贏家。
首先看看美國汽車市場的份額,根據英國的全球商務資訊數據分析與諮詢公司GlobalData資料顯示,美國汽車銷售近一半來自海外,墨西哥佔百分之十六點二、南韓佔百分之八點六、日本佔百分之八點二、加拿大佔百分之七點二、德國佔百分之二點七,百分之五十三點四是美國國內製造。至於中國汽車,在美國的市佔率微乎其微。另據大摩報告,去年中國僅向美國出口約十萬輛汽車,主要為富豪(Volvo,內地稱為沃爾沃)、極星、通用及福特,僅佔中國汽車總出口量的百分之二。
其次看看美國以外的其他汽車市場,中國製造的汽車特別是電動車極受歡迎,擴張十分驚人。根據英國顧問公司Rho Motion的統計,去年全球售出的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之中,百分之七十六是中國製造。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各國和新興市場「攻城掠地」,市佔率約百分之十左右。那就是說,中國車企穩佔全球電動車市場的主導地位,並且持續增長。
美國推出汽車關稅,受害最深的是傳統造車大國,反而對於急速冒起的中國不構成太嚴重的傷害,影響較大的只是中國製造的汽車零組件,相關產品對美國的出口總額達二百億美元。
既然中國車企的着力點根本不在美國,而華府也千方百計利用貿易壁壘橫加阻撓,那麼中國車企在其他市場仍然有大展拳腳的遼闊空間。以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為例,由於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短期內不考慮進軍美國與加拿大市場,但計劃在今年將海外銷量倍增至八十萬輛以上,着眼於英國、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市場。當中值得留意的是,英國已經不再是歐盟成員,沒有必要跟隨歐盟的關稅政策,對於中國電動車並不抗拒。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預計,未來比亞迪的大部分利潤將來自海外市場。要是王傳福「好夢成真」,等於證明美國的關稅戰對於中國車企的殺傷力甚低。換言之,縱使摒棄美國市場,中國電動車仍然能夠橫掃全球。
美國不惜與西方盟友互相傷害,特朗普的邏輯是迫使國際企業投資美國,讓美國造車業再次偉大起來。問題卻是,美國造車業之所以不斷萎縮,輝煌一時的「汽車之城」底特律由盛轉衰,主要原因是成本高昂,即使國際企業願意投資美國,若然無法降低成本,一切都是虛空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