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過去兩年大手加息,令發債成本抽升,亞洲區以美元為主的G3貨幣(美元、歐羅及日圓)債券發行量連跌兩年,渣打預期,美息接近見頂甚至有機會下調,加上過去兩年大量中資企業暫緩發債計劃,積壓已久的再融資需求料今年再湧現,亞洲G3貨幣債券發行量有機會按年回升25%,而香港和內地企業將成主要增長動力。
內地及港企摩拳擦掌
2024年首周,香港機管局先後宣布面向機構和零售投資者發債,機構部分已超額認購;南韓進出口銀行(KEXIM)亦發行35億美元債券,同樣獲超購。渣打大中華及北亞區債務資本市場主管嚴守敬形容,今年亞洲區債市開局表現不俗,現時已有來自內地和香港的企業籌備債務融資,估計春節長假前會有具指標性企業宣布發債。
亞洲新發行債券錄得超購,嚴守敬解釋,因為過去兩年一手發行量大跌,市場有大量閒資,所以具質素機構發債會引來大量資金競購。彭博數據顯示,亞洲G3貨幣債券發行量,2023年按年跌約兩成,2022年更挫逾五成。嚴守敬說,發行量已回落至2013年、即10年前的低位,基數偏低下,今年區內發債量相信可按年回升25%。過往大中華區企業發債量佔亞洲七成,但2023年中資機構G3貨幣債發行量跌三成,2022年則挫六成,令現時中資債佔亞洲區比重降至約五成。
展望2024年,嚴守敬相信會有更多中資、特別是央企國企再發行境外債,因過去兩年利率趨升,財務實力強的大型機構會先動用現金償還舊債,現時美息有回落跡象,年內或再減息,中資應會分階段發債,當美息進一步回落便發行更多。
中資發債活動已經淡靜兩年,嚴守敬指出,多間機構在3年前發美元債,並以3年期債券為主,意味着2024年會進入還債高峰期,連同去年未有以新債還舊債的公司,積壓已久的再融資需求會在今年湧現,為另一推動亞洲債市轉活躍的因素;不過,集資所得料較多用於補充資金,經濟前景未明朗,資本開資增幅不大。彭博數據顯示,2023年到期的亞洲G3貨幣債總額為2198.63億美元,2024年將增至3872.49億美元。
中資票據渴市 定價料不高
美國聯儲局表態2024年有機會減息,嚴守敬稱,美國國債息已由高位回落約1厘,引發不少亞洲區、特別是中資機構研究發債融資,相信中資債會相當搶手,現時二手市場的中資債券,較更高評級的同類型韓國債券風險溢價(spread)更低,「因為中資少發債,投資需求很高,未來央企國企發債相信投資者競價會相當進取,(息率)要求太高隨時被踢走(priced out)」。
有意見認為,過去數年,國有的華融(02799)、內房企業以至地方政府先後爆出債務問題,外資對中資債看法愈趨審慎,但嚴守敬強調,「經過一個周期後留下來的都是逆境生存者(survivors),除非外資不再投資中國,否則優質中資債仍會有相當大的需求。」他又提到,今年內中國房地產商仍難在境外發債,一方面投資者對該板塊信心尚未回復,從二手市場可見,內房債風險溢價相當高,其次是內地債息仍然較低,而且有銀行貸款支持,內房理應會在中國境內進行再融資。
採訪、撰文:董曉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