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中國「清零」堵塞環球經濟動脈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2022年5月27日

動脈硬化源於壞膽固醇等物質積聚在血管內壁,使血管變得狹窄,甚至形成血管閉塞,導致血液流動緩慢,阻礙動脈把養分傳遞到全身。假如未有及時治療,可能誘發中風、心肌梗塞等可怕疾病。目前全球經濟「血管閉塞」,一如動脈硬化患者,問題也是長年累月逐漸形成。央行政策出錯、貿易保護主義、基建投資不足、新冠疫情肆虐、俄烏戰爭爆發等混合因素,正堵塞金融流動性,要根治經濟問題,必須改變生活模式。

中國是全球經濟的主要「血管」,因對疫情奉行「清零」政策,部分地區實施分區封控,嚴重阻塞全球經濟。在筆者籌辦的策略投資會議(SIC),諮詢機構Horizon Advisory共同創辦人德拉布呂耶爾(Emily de La Bruyère)、中國問題專家利明璋(Bill Bishop)、經濟研究機構Gavekal共同創辦人路易加夫(Louis Gave)及經濟學家夏皮羅(Jacob Shapiro)均認為,不管要付出多少代價,中國都不會放棄「清零」政策。

內地發展加速逆全球化

德拉布呂耶爾指出,中國正實施一系列措施以緩解抗疫限制對經濟的影響,例如允許部分企業閉環式運作,安排員工往返工作及留宿地點,不能跟公眾及家人接觸。她估計,中國推行這類政策意味政府不會貿然撤銷「清零」政策,只望盡量把有關政策帶來的衝擊轉往境外,把對本土經濟的傷害減至最低。

利明璋認同此觀點,並引用中國領導層高喊「堅持就是勝利」等口號,顯示他們對「清零」政策深信不疑。利明璋指出,中國領導層覺得任由疫情蔓延,對本土經濟的損害更甚於防控措施,所以將維持「清零」政策,惟將略為調整。可是,基於全球對中國出口產品的依賴程度,中國堅持「清零」政策將加重世界各地的通脹壓力。為了紓緩通脹壓力,各國可能減少購買中國貨。過往全球化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長遠來說,中國或成終結全球化的「幫兇」。

路易加夫坦言,外資企業在中國做生意愈來愈艱難,因為外籍員工不願留在中國,抱怨「清零」政策使他們兩年不能跟身在歐美的家人及同事重聚。他認為,這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在2、3年前派駐中國是令人振奮的差事,現在跨國巨擘的管理層未必願意駐守中國。筆者相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或正有此意,皆因習近平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目前中國所擁有的人才足以取代外籍僱員,這些僱員對中國的助力大減。

正如加夫等與會者指出,隨着全球化退潮,全球將再次分裂為地區或國家經濟集團,然後細分為金融及貨幣集團,過往輸送貨物或資金的「血液」被堵塞,反映未來幾年全球勢將面臨重大轉變。

美企生產線遷回本土

瑞士投資大師朱洛夫(Felix Zulauf)演說以各種周期為主題,指出經濟及金融周期不是呈線性,而是循環期有長有短,具有高峰及谷底。原本分析周期有助預測未來走勢,但朱洛夫表示,新冠疫情及俄烏戰爭史無前例地打亂周期循環,增加參考周期作預測的難度。他為經濟把脈,診斷病源是周期循環被打斷,並解釋多國實施封城限制擾亂正常的供應與需求模式,帶來的經濟重傷迄今仍未復元。面對供應與需求大混亂,就算運作極度完善且高效的企業,也未必一定能迅速回應,盡快增產或減產,導致產品貨源不足或供應過剩,供應不均害苦了民眾。

多國政府及央行試圖紓解民困,卻發現相當棘手,而且欠缺所須的工具及人才。果然,當局干預經濟弄巧反拙,推行刺激經濟方案、量化寬鬆措施及低息政策,派錢給民眾刺激消費意欲,引致供應鏈混亂,推高通脹率。雪上加霜的是,俄烏戰爭加劇以上問題。所以朱洛夫預期,通脹浪潮將持續到本世紀二十年代中期,但他預期現任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不會仿效前主席沃爾克(Paul Volcker),以急速加息來遏抑通脹,也估計上世紀七十年代滯脹不會重演。可是朱洛夫有預感「某些東西」會摧毀民眾對政府、央行及貨幣的信心,然後投資者改為押注黃金。

知名資產管理公司Oaktree Capital創辦人馬克斯(Howard Marks)延續有關話題,但他稱周期為鐘擺(pendulum),人類情緒恍如鐘擺搖擺不定,例如從樂觀趨向悲觀,由貪婪變為畏縮,本來盡量避免冒險轉為樂於承受風險。在金融市場,也往往由看好走向絕望。涉及人類思維與心理,總從一個極端擺向另一個極端。

馬克斯細說歷史,60年前在美國銷售的產品幾乎全是國產貨,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與日本貿易摩擦升級,日本被迫同意在1981至1983年期間把出口美國的汽車數量限制在每年168萬輛以內。美國製造業也因應成本,把海外生產線由日本遷往中國,再轉移到巴基斯坦及孟加拉。過往全球80%半導體在美國生產,現在主要由台灣和南韓企業製造。

然而,目前美國生產線從外判海外擺回本地製造。馬克斯說,過去一年半供應鏈大混亂,半導體等關鍵商品缺貨,迫使商家考慮生產成本之餘,還要顧慮供應保障,英特爾(Intel)等晶片製造商紛紛宣布在美國境內設廠。不過,馬克斯憂慮製造業回歸美國帶來嚴重後果。美國企業把生產工序外判到海外,無疑擴大美國貿易逆差,但交易使用美元結算,讓美元擁有全球主要儲備貨幣地位,保持美國國債的吸引力。美國能否承擔逆轉的風險?筆者認為能夠做到,皆因美國經濟規模龐大,但將需要時間適應。

歐洲能源鐘擺帶來機遇

馬克斯又談及歐洲的能源鐘擺,為了保護環境,歐洲國家試圖轉用風力和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發電,卻驚覺能源不足,於是德國等國家依賴進口俄羅斯能源。可是,俄國入侵烏克蘭,遭西方經濟制裁,能源鐘擺亦擺向另一邊。目前歐洲國家追求能源保障多於響應綠色環保,馬克斯預料可帶來投資機遇。

最後,馬克斯觸及美國政治兩極化問題,他指美國恐陷入經濟危機,但聯儲局為了抗衡通脹將加快收緊貨幣政策,就算損害經濟也在所不惜,急需共和黨及民主黨在國會緊密合作。可惜兩黨妥協幾乎不存在,在國會營造合作環境將是一大挑戰。

「科技女股神」伍德(Cathie Wood)接受筆者拍檔達戈斯蒂諾(Ed D'agostino)訪問,她認同發展創新科技帶有風險成份,卻足以解決通脹、能源及供應鏈問題。伍德以電動車廠商特斯拉(Tesla)為例,最初汽車業供應鏈未能提供所需,迫使特斯拉採取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策略,由原料到成品,一條龍自行負責製造,作出商學教科書列明是犯大錯的商業決定。雖然最初成本大增,但特斯拉減少對供應鏈的依賴。當其他跨國巨頭在電動車市場苦苦急起直追,特斯拉業務已迅速擴張。

伍德再舉美國晶片製造商高通(Qualcomm)為例,當初無人預估手機會大行其道,對高通在上世紀末自行研發手機以加快其普及性,感到訝異。但最終證明高通此舉推動手機市場發展,惟業內供應鏈變得標準化,去掉垂直整合,她指特斯拉也有此雄心。

精準農業抗糧食危機

伍德又提到,蘋果為旗下產品自研晶片,替整個業界發展重新定義。同樣地,特斯拉研發人工智能(AI)晶片,若研製成功,將解鎖完全自動駕駛,推動首個全國無人駕駛的士平台發展。假如伍德所言非虛,數以百萬計專業司機職位將被取代。到底自駕系統的運輸效率是否優於專業司機?筆者拭目而待。

科技發展另一焦點是精準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及人工智能進行精耕細作,節省燃料和化肥等成本之餘,還提高農作物產量,伍德深信,這類科技將大大紓解糧食危機。從與會者的發言,筆者再次領會經濟跟人體的運作何其相似,汽車業正為開發無人車競賽,旨在使經濟的循環系統運作更加暢順,消除「血管」閉塞,改善貨物等「養分」的流動性。與此同時,農民運用科技輔助,擴大「養分」供應量,以保持經濟健康。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上一篇疫情異象逐一翻篇 「大辭職」戲碼快唱完

下一篇疫境兩端 看好印尼 觀望中國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