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全球萬萬稅

高天佑| 新聞點評

2021年2月26日

世紀疫情令全球各地政府收入銳減、開支暴漲,原已嚴重的赤字問題更趨惡化,所以當疫情稍見緩和,便急於「撲水」填充庫房。繼香港提出上調股票印花稅後,英國和美國新年度預算案將宣布大增利得稅,紐約州政府更擬「仿效香港」,引入股票印花稅,逼得紐交所(NYSE)揚言「搬竇」。然而,相比起各國赤字及抗疫賬單銀碼,加稅金額猶如「象徵式」蜻蜓點水,債務問題只能繼續拖延解決,這亦注定了低息環境在可見將來很難改變。

當局謀填補抗疫赤字

英國《金融時報》、《衞報》等多家媒體昨日引述政府消息人士,指財相辛偉誠(Rishi Sunak)下周三宣讀2021/22年度《財政預算案》時,將會提出把企業利得稅(Corporate Tax)由19%增至23%,加幅達4個百分點,料可帶來約120億英鎊額外收入,主要用於填補龐大抗疫開支。

比起辛偉誠,美國新任財長(聯儲局前主席)耶倫(Janet Yellen)更狠辣,本周一已經公開表示,擬把企業利得稅由21%大幅提高至28%,上調足足7個百分點。她又透露,新任總統拜登政府內部有討論過開徵「富人稅」(Wealth Tax,例如向美國最富裕0.1%人士額外徵稅),又或者提高資本增值稅(Capital Gain Tax,現稅率15%),但目前未有定論。

美國聯邦政府以外,當地各州政府也有需要「撲水」。好似疫情重災區紐約州,當地預算委員會估計,未來幾年財政赤字總額將達到733億美元,淪為財政狀況最惡劣州份。禍不單行,紐約州現時是美國第二債務沉重州份(僅次於加州),總負債超過2900億美元。

在此岔開一筆,眾所周知,紐約是美國(甚至全球)金融中心,加州矽谷屬科網聖地,理應「財來自有方」,何以偏偏這兩個州政府欠債最多?美國政界人士普遍認為有兩大原因,一來該兩州向來由民主黨以壓倒性優勢牢牢掌控,各類福利開支較大;二來則關乎稅制失效,例如金融機構和科網巨擘都把大量利潤留存於海外,千方百計避稅,令其稅務貢獻與商業地位「不相稱」。

科網趨勢釀財政失衡

面對債台高築、財赤嚴重,紐約州倘未能有效開源節流,該州的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未來幾年隨時要停擺。因此,當地議會向華爾街股市打主意,多名議員提出開徵股票轉讓稅(Stock Transfer Tax),向每一宗股票交易抽稅,相當於香港的「股票印花稅」。此議逼得紐交所總裁Stacey Cunningham強烈反對,揚言一旦落實,紐交所將尋求「搬離紐約」;而得州政府已伸出橄欖枝,表態歡迎「紐交所」(萬一成事,或須改名「得交所」)進駐。

除了疫情衝擊外,科網趨勢亦是各地政府財政失衡之重要禍根。皆因科技奧義在於「用最少人力,做最多的事」,成功的科企均體現了這一點。例如Amazon僱員人數有限,卻顛覆了整個實體零售業,令不少商店執笠、店員失業,導致政府不但稅收減少,更須救濟失業人士而增加開支,試問怎會不「窮」。科企賺取超額利潤後,即便「乖乖交稅」,也難彌補政府收支失衡,更何況它們作為上市公司通常致力於避稅。

事實上,各地政府都準備向科企「開刀」。法國於2019年通過法案開徵「數碼稅」(Digital Services Tax),要求大型科企每年上繳在該國營業額之3%,後因疫情一度暫緩,惟去年12月已通知Facebook、Google等科企今年開始「收錢」,而美國、歐盟、經合組織(OECD)皆有意仿效。

早前有傳英國政府擬針對Amazon等電商開徵一次性「暴利稅」,事關它們未受疫情拖累,反而趁機賺個盤滿缽滿,理應「為國分憂」。一定程度上,中國政府最近對阿里巴巴(09988)、騰訊(00700)、美團(03690)等「平台型」巨企開展「反壟斷調查」,亦屬異曲同工。

杯水車薪 央媽加息難

不過中短期而言,各地政府的加稅動作屬「象徵式」居多。例如英國政府抗疫開支超過2800億英鎊,上年度首8個月財赤已達2409億英鎊,就算今年把企業利得稅提高4個百分點,預料帶來約120億英鎊額外收入,僅如杯水車薪。同樣,港府擬上調股票印花稅,引起股民很大反應,估計每年可增加稅收120億港元,但相對於2020/21年度預算赤字2576億港元,連「止咳」也談不上。

講到底,面對財政黑洞,任何負責任的政府均應嘗試開源節流,惟力度若太大,勢必損害經濟、招致民怨,隨時造成反效果。尤其歐美大國的財赤和債務問題基本上已非「這一代人」能夠解決,只能繼續採取拖字訣,寄望未來有奇蹟發生。政府面對債台高築、財赤嚴重,國債利息成本稍為提高都可能「攞命」,難免大幅限制了各國中央銀行加息的空間。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上一篇國際疫苗戰與本地疫苗戰

下一篇聯儲局何時收水?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