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當科學遇上政治:從一項口罩研究說起

曾國平| 經濟3.0

2022年2月17日

去年10月,由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審批和出版的期刊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刊登了一篇頗受注目的學術研究。論文題目看似沉悶,實為重要發現:Association Between K-12 School Mask Policies and School-Associated COVID-19 Outbreaks - Maricopa and Pima Counties, Arizona, July-August 2021,研究人員利用亞利桑那州兩個郡的數據,比較有和沒有規定戴口罩的學校,在面對面上課情況下確診個案的差異。研究發現,沒有「口罩令」的學校,疫情爆發機會比規定要戴口罩的高3.5倍!這個驚人結果,可說是為CDC和拜登政府防疫方針提供了有力的科學證據,有助推行和維持中小學強制戴口罩的政策。

實證研究方法差強人意

不過,這份篇幅只有兩頁紙的研究,很快就被發現充滿漏洞,幾乎每個細節都有可疑之處。

要量度口罩的功效,由於難以在實驗室作對照分析,絕大部分有關其防疫效果的研究,靠的都是類似「自然實驗」的設定,比較有戴口罩和沒有的兩組數據,同時考慮有可能干預結果的其他因素,透過比較計算出口罩效力。這類研究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出錯,又或欠缺某些關鍵數據,結果就會成為一個大問號,足以成為學報拒稿的理由。上述CDC認可的研究,其缺陷不只一樣,而是從頭到尾都有問題。

首先,研究沒有考慮老師和學童的接種紀錄。就算疫苗完全沒有減少傳染的效果,由於在接種率愈高的區域,其居民大多對疫情較為緊張,政治上也較為偏「藍」,從家長到學童的日常行為都會較小心(例如避免人多聚會),確診機會自然較低。若然如此,爆發次數可以跟戴口罩完全沒有關係。如果疫苗能夠減少傳染,那研究的偏差就更大了。

此外,研究對疫情爆發的定義是在兩星期內一所學校中有兩個或以上的師生確診。除了不能分辨師生是否在校內感染,研究更忽略了一項枝節:根據其中一個郡的規定,只要學生有戴口罩,就算有同學確診,也不會被視為密切接觸者,毋須為此檢測。檢測機會較低,自然就較難出現爆發了。

同樣草率的一個數據處理,是研究中的學校面對面上課的日數不一,有的在兩個月只上了幾天課。若果有戴口罩要求的學校傾向較遲開學,那又會再為研究結果帶來偏差了。

研究亦沒有把不同年齡、風險不同的學童分開處理,有尋根究柢的記者甚至發現,研究中的學校數目跟現實有出入。研究的大小缺點,可以沒完沒了地列舉下去。

作為一項實證研究,這篇文章相信不會被一般學報接受,極其量只能在排名較低的學報找到出路。CDC為何會在一番評審檢核後,讓這篇疑點處處的研究在旗下期刊刊登?根據常識推斷,CDC願意「網開一面」,當然是因為研究結果跟CDC現時推行的政策一致,有助加強聲勢。

科學成為服務性行業

無論在傳統媒體,還是在社交網絡,過去兩年一種經常出現的「辯論」方式,就是指稱對方「不科學」、「反科學」,彷彿所有觀點科學與否,都能像算術一樣黑白分明地判定對錯。

從以上例子可見,其實連「學童戴口罩有多大效果?」這樣簡單的問題,官方認可的答案是否科學也大有可疑之處。當研究人員走出實驗室,當研究題目涉及人類行為,當數據搜集未能盡善盡美,研究結果就只是一個初步、暫時的發現,有待同行作出方法學上的批評,有待同行在其他情景下複製結果,隨時會被修改,甚至會被徹底推翻。

只可惜這種不敢斬釘截鐵、容許不同觀點競爭的學術態度,跟疫情這個非常時期根本格格不入。政府決意推行某一政策,誓要傾整個社會之力向某目標進發,為了成功向國民推銷,為了訊息清楚易明,當然只會歡迎結論跟政策吻合的研究,只會採用某部分的科學「加持」,絕不含糊地指出這個政策有效、那個做法失敗,容不下半點討論空間。學術界內敢於唱反調者,只會為官員帶來麻煩,若果未能或不太方便出手打壓,就要當其透明,以免太過「多元」的科學觀點混淆大眾視聽。

不記得在哪裏看過一條「公式」:科學加上政治,得出的就只有政治。疫情期間,為了支持非常手段,科學難以避免地成了服務性行業,成了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專業包裝。

只是政治風向瞬息萬變,往往比科學走快一步:隨着中期選舉漸近,一些選情不樂觀的民主黨州長,近期也在民情壓力下改變了對學童佩戴口罩規定的立場,悄悄地跟隨共和黨的寬鬆路線。在選票壓力下,若果拜登政府也被迫將防疫政策向右移,相信在不久將來,質疑口罩效果的研究就會在CDC旗下期刊出現。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s://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上一篇從足球員確診看疫症影響

下一篇貿易逆差巨 儲局大手加息有難度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