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大流行,全球超過360萬人確診,死亡人數逾25萬人。近期香港的疫情暫時得以緩和,錄得多日的零確診;然而,外地疫情依然嚴峻,香港人還是不能鬆懈。最有效的抗疫措施,除了保持個人衞生、勤洗手、戴口罩外,就是要保持社交距離。
然而,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只是是指身體的距離(physical distancing),而非情感(emotional distancing)的距離。
因此,在增加身體上的距離時,卻要避免不自覺打造出情感的距離。在政府推行的抗疫措施上,有許多人的生活節奏和支援系統都給打亂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距離增加了,導致不同程度的情緒反應和不安,需要正視和有效地處理。
疫情產生恐懼焦慮
在面對世紀大疫症時,人心惶惶,不但擔心自己會不小心感染上,而且也憂慮連累到家人和醫護,雖然最安全的地方就是留家,減少外出,但因減少與親友接觸的機會,社會上的支援又薄弱,驚惶、煩躁都不自覺增加情感距離。另外,就是因為要保持社交距離,年輕一輩還能夠懂得自娛,社交媒體、網上資訊都是他們的拿手本領。不過,長者就未必懂得運用網上資源,而且平日聚腳的地方,如圖書館、體育館、宗教活動等都消失了,他們可能已有多月足不出戶,那些獨居的尤甚,莫名的孤寂感頻現,不幸碰上身體狀況不佳的,或患有慢性痛症的,診症的日期也後延了,負面情緒的打擊就更厲害,甚至會誘使他們提早完結生命。
有幸香港人積極防疫,香港的醫療系統尚算穩健;可是歐美國家就已經有醫護人士因為新冠病毒而犧牲。同時,疫情比較嚴重的紐約、意大利相繼亦有醫護人員自殺,他們都是前線照顧新冠患者的,有因目睹許多人短時間死亡而感到焦慮,有害怕自己因被確診而感染他人,帶來沉重壓力。
醫護人員長時間工作,又處於高風險的環境,承受着巨大壓力,沒有空間照顧自己的精神健康,不經意就與他人營造了情感距離。同時,疫情亦拖垮了經濟,許多行業都無奈地停業,或是倒閉,百業蕭條,直接嚴重影響了一眾低收入人士的生活。儘管香港政府所推出涉及2875億元的一系列措施與市民共渡難關,希望可以減輕因疫情所引發的經濟問題,可是前景未明,飯碗不保,家中有老有嫩,社會上有許多俗稱「N無」人士的家庭唯有一餐當幾餐吃,一個口罩用足一星期,生活驟然跌在貧窮線下,十分艱苦。即使每天都憂柴憂米,但是主動求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他們無奈地築起了情感距離。
除了研發疫苗,注意個人衞生、保持社交距離外,關注精神健康都是戰勝這場仗的一大要素。情感連結正正就是支援精神健康的一個重要的保護網。以下幾項都能在抗疫期間有效與他人連結情感,提升我們的支援系統:
一、以微笑感染他人
有不少研究指出負面情緒會傳染,自殺或自殘行為也會被傳染;同樣地正面情緒亦然。英國《自然》雜誌報道,一項研究顯示笑聲可以傳染,能刺激聽者大腦處於微笑時候最活躍的區域。聽者大腦的反應會幫助面部肌肉展現發自內心的笑容。波拿多.奧巴斯多麗在其《如何消除內心的恐懼》一書中,說過類似的話:「你向對方微笑,對方也報以微笑,他用微笑告訴你:你讓他體驗了幸福感。」不要吝嗇你的笑容,讓身邊人體驗一下這份幸福感,因為你主動的一個微笑,就能開啟彼此的情感交流。
二、獨處重要 陪伴也重要
有時我們需要放慢自己腳步,獨處一下去覺察自己的情緒,並且接納、擁抱它們。但當負面情緒不斷纏繞時,強拉我們鑽進死胡同的時候,就代表了我們需要一個聆聽者,需要一個肩膊去依偎,不需要呈強,無論你是什麼人,什麼年紀,什麼職份,什麼身份,需要身邊人的支持都是正常不過的事,請主動向所信任的人打開心扉。
三、表達感恩選擇善行
有人曾說「為什麼總有窮人與我們常在?就是要我們學會感恩,並且行善!」請珍惜人生中還可以為身邊人付出的時候,因為代表了你是一個幸福的人,施比受更有福!
當政府宣布將向年滿18歲的香港市民派發一萬元後,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就推行了一個名為「共享有餘的先導計劃」,邀請了差不多40位善長預捐他們的一萬元,全數轉贈給社會上有真正需要的家庭,即有約40個「N無」家庭獲得額外的一萬元,捐贈者及受惠者都會填寫一份問卷,以研究此項善行對他們身心靈的影響,同時為深化此善行的意義,捐贈者會收到受惠家庭的基本背景故事,以及受惠學生親筆的感謝信或圖畫,讓雙方在匿名的情況下都感受到心靈上的連結。現在,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聯同九龍樂善堂把這項有意義的計劃推廣至全港,表達感恩,選擇善行,把自己有餘的轉贈到真正有需要的家庭身上。
香港人經歷了「沙士」,上了沉重的一課,當年失業率上升至8.6%,自殺人數也上升到歷史高位,每10萬人有18.6人,全年有1264人。2020年的今天,悲傷事件不一定會再出現,只要我們做好關顧的工作,為疫情受影響的人多行幾步。容現在經歷新冠病毒大流行,讓過去的歷練把我們身心靈都變得強壯,重新檢示自己的情感支援系統。在保持社交距離下,都能與身邊人情感連結,可以照顧自己外,也可以照顧他人,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適時適切的援助,成為彼此的守護天使。
張鳳儀為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培訓顧問、葉兆輝為該中心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