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院轄下的香港貨幣及金融研究中心,就大灣區跨境支付與結算系統發表研究報告指出,超過90%的受訪香港金融機構強調,跨境支付和結算系統對其拓展大灣區活動至關重要,其中不少機構將在未來2至3年內增加對跨境投資計劃的參與。惟部分受訪機構表示,在實行跨境金融服務時遇到各樣的挑戰。
這項題為「大灣區跨境支付與結算系統:現行實踐與最新發展」的應用金融研究報告稱,受惠區內的金融融合,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地區在拓展跨境金融服務上存在龐大機遇,有關發展需要適合的支付及結算渠道支援。跨境投資計劃如「股票通」、「債券通」及「跨境理財通」等日趨普及,除了突顯香港與內地金融服務的連繫日益緊密外,亦顯示建立有效及安全的跨境支付及結算系統的需求增加。
資料格式不同 礙無縫輸送
報告提到,超過90%的受訪香港金融機構認為,跨境支付和結算系統對其拓展大灣區活動屬重中之重,其中不少機構有意在未來2至3年內多加參與跨境投資計劃。
不過,部分受訪機構反映,在實行跨境金融服務時遇到各樣技術及非技術相關的挑戰,技術層面上,一些跨境金融交易仍透過傳統或紙張方式人手處理,減低效率且增加出錯機會;不同的標準及訊息的格式,以至資料共享安排各異,都令跨境資料難以有效無縫傳遞。非技術層面上,不同的監管要求增加了在大灣區提供金融服務的複雜性。其他樽頸包括與跨境投資額度及滙款等相關限制。
受訪機構稱,數碼身份證、開放應用程式介面(Open API)、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等技術,對改善大灣區的支付與結算的過程會有潛在的幫助。
CBDC可解決滙款難題
報告就促進大灣區跨境支付和結算系統提出一些考慮因素,涵蓋技術相關策略,如改善支付及結算基建功能、促進採用新興技術、實行資料共享安排。非技術方面,包括促進監管機構與行業的溝通等。
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兼金融學院行政總裁郭國全直言,報告透過闡明跨境支付和結算系統在大灣區的重要性,以及強調市場參與者共同的利益和挑戰、新興技術的影響,希望能提供有用的見解,幫助香港的金融服務業和監管機構進一步深化大灣區的金融融合。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蕭逸駒說,現時跨境滙款最為人詬病的是清算速度慢、成本高,市民在進行跨境支付方面亦未算容易。他認為央行數碼貨幣(CBDC)可以「一箭雙鵰」,解決上述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