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粵港澳大灣區急速發展,當中有不少創業機會,但人生路不熟,港人在大灣區創業或企業拓展業務時遇上不少困難,灣區文化傳媒集團執行董事兼助理首席執行官龍淑敏表示,該公司提供一站式全產業鏈資源服務平台,協助企業在大灣區拓展業務。近兩年香港營商經環境轉差,港人已留意在大灣區發展的商機,創業者想了解更多大灣區情況,單是去年已接獲逾千個有意到大灣區創業的查詢。她認為,有意在大灣區創業者,先要清楚自己的強項及計劃在那一個行業發展。
龍淑敏說,本身是做市場策劃及推廣,為香港品牌在內地宣傳推廣,建立品牌形象,亦會協助內地企業在港宣傳產品或服務,其後有見其他港商到內地拓展業務時遇上不少困難,因此開設灣區文化,為有意到內地發展的港人、港青與港企提供顧問服務,以及提供一站式全產業鏈資源服務平台。
灣區文化可提供綜合的企業服務,包括開立公司、企業會計、年度報稅、社保辦理、法律顧問、人力資源、商標註冊和跨境支付。她指出,企業或初創者在開設公司時,須確保申請營業執照時的行業性質不會寫錯,亦要由內地人推薦開設銀行戶口,灣區文化提供該類服務,同時亦會因應港商的要求篩選辦公室位置、申請各項補貼、協助聘請人才等。
內地各區有不同扶持政策,她提到,香港雖然有不同機構提供大灣區支援服務,但要經較多程序,灣區文化已直接連接對口單位,能為港商節省時間,舉例說,港商在深圳落地,依正常程序要經「街道辦」辦理,然後再轉介給不同部門,審批需時相對較長,但能夠直接找到目標部門入紙申請,可節省不少時間。
她稱,羅湖及福田已是一級區域,各方面發展相當成熟,所以競爭較為激烈,寶安正努力提升水平,發展空間相對較大,區政府亦大力吸引港商在此創業;深圳各區的優惠政策各有側重,例如前海偏重科技、金融及物流,因此,港商必須先參加不同的研討會,了解不同地區的扶持政策,然後因應這些政策,選擇落戶的地區。
留意法例文化差異
計劃到內地發展的公司涵蓋不同行業,包括飲食、貿易、美容及文化創意等,創業的人士由20歲至40歲不等,他們未必知道大灣區各區的消費情況,灣區文化會為他們提供相關的資訊,例如在深圳開店舖要了解深圳分10個區域,各區域的市民消費力及店舖租金的分別,而現時最多港人選擇在深圳創業開店,主要是來往香港的交通便利。
龍淑敏認為,港人到大灣區開業,要留意中港兩地法例及文化差異,內地法規與香港不同,香港每年報稅一次,而內地每月均需要報稅;內地與香港遣散員工的法例不同,內地員工做滿一年便要補償一個月。她說,雖然同是中文字,但內地詞彙與香港不同,由於灣區文化在香港及深圳寶安設有辦公室,內地辦公室的員工全是內地人,能夠全面掌握內地文化,而且熟悉內地政府部門及私人機構的運作模式,有助港人了解內地的法規及行情。
內地餐飲業門檻不高
另外,灣區文化傳媒集團聯合創辦人李培於2018年成立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會員由最初的數十名,一年間激增至逾1000名,協會經常舉行研討會,介紹大灣區的政策、資源及商機,同時舉行實地考察團,灣區文化會作出相應支援。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但未有阻礙港商北上開業的決定,龍淑敏表示,疫情前,公司會舉辦內地考察團,但去年起,中港兩地因防疫暫時未能通關,現時公司員工只能透過視像會議開會,為港人跟進最新政策及提供資訊。不過,有些港商擔心本港經營環境惡化,想加快在內地開業,會選擇14天強制檢疫安排,親自到深圳視察環境,公司會安排內地員工帶客戶實地考察,亦會為他們提供隔離檢疫資訊。
由於內地餐飲業發展空間大,且行業入門門檻不高,因此有不少港人在大灣區拓展餐飲業,或初創者選擇在灣區開設餐廳。
灣區文化其中一名客戶是位於蘭桂坊的一間扒房餐廳及酒吧,他們於2017年計劃拓展內地市場,灣區文化協助他們在大灣區落戶,首間定址深圳市南山區,由落地選址、牌照辦理以至推廣宣傳,提供全面的策劃及顧問服務,包括設計及舉辦一連串線下節日餐飲活動、線上品牌推廣宣傳,以及為各大機構提供商務餐飲服務,為該客戶打造成高端西式餐飲品牌形象,其後再在佛山市開分店,現時在大灣區共有4間分店。
她指出,若在香港開設一間500呎的食肆,月租要6萬元,投資起碼150萬元,但在大灣區開店資金約50萬元人民幣,投資金額只是香港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