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工總倡香港拓太空經濟
發展十大領域 助新型工業化

EJ Tech 創科鬥室

2025年1月3日

近年國家航天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本港多個機構有份參與國家級航天任務,去年更有港人獲選為載荷專家。香港工業總會與城市大學合作,昨天發表《翱翔太空:香港新太空經濟的產業機遇》研究報告,建議香港發展衞星、無人機、感應器等十大產業領域,並提出加強教育及跨界別合作等相關政策建議。

工總主席莊子雄指出,本港擁有發展太空經濟的獨特優勢,透過政、產、學、研、投合作,可在太空產業價值鏈佔一席位。建議政府盡快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協助業界善用香港的科研基礎,推動把航天工程的頂尖科研能力,轉化為「新型工業化」的一部分,以探索更加廣闊的太空經濟潛在商機,助力國家重點科研及產業的增長發展。

聚焦無人機物聯網新材料等

報告建議本港針對太空經濟,重點發展十大相關領域:(一)衞星相關產業和服務,例如通訊、遙感及衞星設計維修;(二)無人機相關產業,特別是大灣區物流管理;(三)感應器相關科技和物聯網應用;(四)精密和精益生產,包括先進製造與3D打印技術;(五)機械人科技的設計和開發;(六)新材料科學研發;(七)精準農業和都市農業;(八)生態管理和環保科技;(九)太空法規和國際爭端調解;(十)太空相關企業融資服務等。

報告顯示,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其地理位置優越,鄰近海南省的發射設施、深圳和廣東省高科技中心,可充分利用區域協同效應。加上作為世界重要金融中心,有助初創公司集資,其完善的法律制度及知識產權保護,更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基礎。此外,本地擁有多間頂尖的大學,以及具備實力的工科師資,能夠吸引全球頂尖人才。本地較強的中小學科學及數學教育,亦為未來人才培育奠定基礎。

當然,本港參與新太空經濟亦面臨一些限制及挑戰。部分航天科技可供軍民兩用,面對中美之間的科技戰,尤其全球人才、研究及產品開發上,或令企業不願涉足敏感行業。此外,年輕人才對醫學、法律及商務感興趣,而非工程和基礎科學等職業,也缺乏太空相關的實習及工作機會。對研究人員探索商業應用及創立初創,本地的誘因及支援也見不足。

加強「政產學研」跨界別合作

報告最後提出多項政策建議,首先需強化跨界別合作,加強「政產學研」各界溝通。同時加強跨學科研究合作,優化大學課程設計,增加實習及體驗式學習機會,增強與大灣區人才交流。政府亦應提供誘因,鼓勵企業研發及與學界合作,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優化營商環境。另外,本地產業可向新興經濟體,例如沙特阿拉伯、東南亞、中亞等,探索太空相關產品及服務的機遇。

上一篇科大新技術提升無掩模光刻效能

下一篇利園八期興建用遙控天秤
機手地面冷氣艙操作 安全高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