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由治而興,要靠政府團隊。團隊分為官與吏,官是政治問責官員,吏是公務員,問責官員五年一任,當然可以連任,但不會是終身制,有時甚至問責下台,結束短暫的政治生涯;公務員基本是終身事業,掌握着政府的運作,可以說「公務員興,則香港興」,因此公務員的質素,以及其具備的核心價值極為重要。
港英年代的公務員一直受到讚賞,原因是專業、高效、面對群眾、非政治化、目標明確、解決問題。
「九七」的確是很大的衝擊,對公務員而言,中國恢復行使香港主權,帶來很多未知之數。實際上管治權的改變,令公務員產生很大疑慮,後來證明政制改革,社會政治化給予他們最大壓力。
公務員以前主要對內部長官負責,在新的選舉制度,新的政治文化下,要對議會、傳媒、群眾負責,很多時成為公審、斥責、謾罵的對象,養成諸多推搪、不做不錯的官僚文化;結果淪為不思進取、低效、遠離市民、事事拖拉的團隊。反修例事件、新冠疫情更加突顯公務員的問題。
社會動盪,中央以兩大招數穩定香港局面,一是《香港國安法》、一是完善選舉制度。
重新上路,我們需要建立一支能幹、高效的公務員團隊,迎接新形勢。首先是政治上的愛國心,殖民地管治難以培養愛國情懷,所以強調非政治化,並以高薪養廉的策略,重在維穩,用小政府的概念,簡約管治。建立公務員的愛國心不能靠一兩天的課程,要長時間大小環境的配合;學習歷史、親身體驗是不二法門。沒有愛國心,怎能實行愛國者治港。
共產黨有一種哲學,就是不停鬥爭,從正面來看,是不停面對挑戰,勇於改革,向目標奮進。歷史上,無論幾強的軍隊,勝利後安於逸樂,結果都是渙散無力,不堪一擊。例如滿清的八旗兵,入關時所向無敵,由於清政府優惠旗人政策,造成頹廢依賴,最後在戰場上屢吃敗仗,屬於典型例子。公務人員要有不斷鬥爭精神,才可以保持效率,提高服務質素。
有一個是心態上的問題,公務員究竟是監管者,還是協作者?殖民管治,官員高高在上,鐵面無私的執法者;時代改變,今日市民期望政府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之外,還要改善社會,建立宜居城市,工商界希望政府創造優良的營商環境,究竟公務員要擔當怎麼樣的角色?明顯地,單是監管者是不是夠,要做一個促成者。很多商界朋友經常說,一句「官商勾結」,嚴重阻礙香港的發展,因為官員怕做促成者,以免引起誤會,這一點政府要認真處理,促成者的角色是公務員的核心價值。
最重要是迎難而上,這和革命思維相互關連,就是敢於改革,敢於闖關。香港土地房屋纏繞市民二、三十年,始終未能解決,主要原因是官員不敢迎難而上;譬如要起樓,又怕環保組織反對,要釋放土地,又不敢更改新界祖堂相關條例,以及郊野公園條例,以致公屋輪候時間日長,私樓價格高企,沒有迎難精神,社會問題是解決不了。
還有一個團隊精神的問題,香港政府效率日低,除了社會進步,條例日漸複雜,很多事務需要跨部門處理,但是在各自為政下,市民要四出跑部門,費時失事。公務員要有一個政府的精神,提供一站式服務;具備這樣的核心價值,才可以「公務員興,香港興」。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