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又一場意料之內的銀行破產

Joseph E. Stiglitz|

2023年3月21日

作為一家被美國近半風險投資驅動型科技初創企業視為依靠的銀行,矽谷銀行(SVB)所遭受的衝擊,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老故事的翻版。但該事件可不僅如此,它再一次證明經濟政策和金融監管永遠不足夠。

這個美國史上第二大的銀行資不抵債消息,是在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向國會保證美國銀行財務狀況良好後幾天傳出。但這個時間點不應令人驚訝,在鮑威爾策劃的大規模快速加息(或許是自聯儲局前主席伏爾克40年前那場加息行動以來最為重大的一次)之下,人們早就預測金融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將對金融系統的某個部分造成傷害。

新技術增擠提風險

然而,鮑威爾再次向我們保證毋須擔心──儘管有海量歷史經驗表明我們應當這樣做。鮑威爾是前總統特朗普監管團隊的一員,而該團隊致力於削弱2008年金融海嘯後頒布的多德─弗蘭克銀行法規(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使「更小型」銀行擺脫那些適用於最大型系統重要性銀行的標準。參照花旗銀行的標準來說,矽谷銀行確實是家小銀行,但對於數百萬依賴它生活的人來說可不算小。

鮑威爾說聯儲局這種無情提高利率之舉會帶來痛苦──但對他和他的許多私人資本朋友來說並非如此,據聞他們正計劃大賺一筆,因為有望在政府明確表示這些儲戶將受到保護之前,以五至六折購買矽谷銀行的未保險存款。最大的苦痛將留給邊緣化和弱勢群體,比如年輕的非白人男性──這些人的失業率通常是美國平均水平的4倍,因此當失業率從3.6%提升到5%,對他們來說如同從15%提升到20%。鮑威爾輕率地呼籲提高失業率(謊稱這是降低通脹率的必須之舉)卻沒有呼籲提供援助,甚至連長期成本都不予提及。

現在,由於鮑威爾的冷酷無情──且毫無必要的──痛苦鼓吹下,我們有了一組新受害者,美國最有活力的部門和地區將陷入停滯。通常入世未深的矽谷初創企業家認為政府已經做好了本職工作,因此自己只須專注於創新而非每天檢查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雖然新技術並未改變銀行業務的基本內容,但卻增加了銀行擠提的風險。提款比以前容易多了,被社交媒體不斷發酵的傳言可能會刺激擠提浪潮(有報道指矽谷銀行連儲戶的資金轉出指令都不予應答,這可能催生一場法律噩夢)。

銀行失靈美國失信

據報該銀行的倒閉並非因為導致2008年危機的那種不良借貸行為,這代表着銀行徹底無法履行其信貸分配核心作用。相反問題更簡單:所有銀行都會把短期存款用於長期投資,矽谷銀行購買了各類長期債券,故此也在收益率曲線劇烈變化時使自身陷入風險之中。

新技術也使聯邦存款保險的25萬美元舊限制變得荒謬:一些公司通過將資金分散在大量銀行中進行監管套利。犧牲那些信任監管者來獎勵這些套利者是極其愚蠢的。當那些努力工作推出新產品服務大眾的人僅僅因為銀行系統失靈而被擊倒,人們又會如何看待美國這個國家?一個安全和健全的銀行系統是現代經濟的必要條件,但美國的銀行系統卻未能完全激發人們的信心。

正如美國金融評論家Barry Ritholtz的推文所說:「就像炮彈坑裏沒有無神論者一樣,金融危機期間也不存在自由主義者。」一大批反對政府規則和監管的十字軍突然成為了政府救矽谷銀行的擁護者,就像那些一手設計了引發2008年危機的大規模放鬆管制措施的金融家和政策制定者,呼籲救助那些造成危機的人。

作為克林頓總統時期財政部長、領導了金融監管放寬行動的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也呼籲救助矽谷銀行──這一點在他強烈反對幫助學生解決債務負擔之後就更加引人注目了。

現在的答案和15年前的一樣。從該公司的高風險行為中受益的股東和債券持有人應該承擔後果。但是矽谷銀行的儲戶──那些相信監管機構會做好本職工作的公司和家庭,正如前者一再向公眾保證的那樣──應該得到補償,無論他們的存款高於還是低於25萬美元的「保險」金額。

不這樣做將對美國最具活力的經濟部門之一造成長期損害;無論人們如何看待大科技,包括在綠色科技和教育等領域的創新必須繼續。在更廣泛意義上,什麼都不做將向公眾發出一個危險的訊息。這樣確保你的錢受到保護的唯一方法,是把它放在具備系統重要性的「大到不能倒」銀行。這將增加美國金融系統的市場集中度並遏制創新。

對全國各地可能受到影響的人來說,經過一個痛苦的周末,政府終於做了正確的事情──保證所有儲戶都能得到補償,防止了可能擾亂經濟的擠提。同時這些事件也清楚表明這個系統出了問題。

有人會說救助矽谷銀行儲戶會誘發「道德風險」。這是無稽之談。銀行的債券持有人和股東如果不好好監督中間人的話,照樣會有風險。普通儲戶不應該管理銀行風險;他們應該依靠我們的監管體系,來確保一個自稱銀行的機構有足夠財力來兌付存入的資金。

是時候訂監管框架

矽谷銀行所代表的不僅是一家銀行的崩盤。它象徵着監管和貨幣政策方面的嚴重失誤。就像2008年的危機一樣,它是既可預見的,也可預測的。讓我們希望那些幫助製造這一混亂局面的人能夠發揮建設性作用,從而把損失降到最低,而且這一次我們所有人──銀行家、投資者、政策制定者和公眾──將最終汲取正確的教訓。我們需要更嚴格的監管以確保所有銀行的安全。

所有的銀行存款都應該被保險。而成本則該由那些受益最大者承擔:富裕的個人和企業,以及那些在存款、交易和其他相關指標方面最為依賴銀行系統的人。

自1907年的恐慌催生聯邦儲備系統以來已經超過115年了。新技術使恐慌和銀行擠提更易發生,而其後果可能更加嚴重。現在是我們的政策制定和監管框架作出應對的時候了。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校級教授,國際企業稅改革獨立委員會成員。

Copyright : Project Syndicate, 2023.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金融風暴再起 內銀抗逆力強

下一篇瑞信掀漣漪效應 銀行風險燒全球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