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道』的意思就是『培』育學生認識及活出神的『道』。」香港培道中學校長張美華簡潔道出學校名字的涵意。一身典雅中式旗袍的張校長,身體力行地展現這所百年女子中學的一大特色。
學校多年來以白色傳統長衫作為校服,予人純淨溫婉之感,張校長笑言3年多前到任之時,亦為學校的特色校服而讚嘆,「學生和老師們可能已習慣了長衫校服,但我作為初來甫到的新成員,看見一個個學生都穿着傳統的長衫,感覺真的非常新鮮。」
學校傳承131年的傳統,夏天的白色長衫及冬天的深藍色長衫一直是香港培道中學的校服,更是作為學生及校友的身份認同。
「隨着社會轉變,平日街上看見女性穿長衫的機會,已是香港僅餘的十幾所學校的女生校服。培道更是唯一一間穿白長衫校服的學校,我們有責任去教育我們的學生了解長衫文化及製作長衫旗袍。」張校長認真地說。
她有心推廣旗袍文化,而學校的視覺藝術科主任許朗慧老師亦同樣希望發展旗袍藝術,「大家都相當欣賞中國女性穿着旗袍所展現的美態及優雅,也對失傳的師徒文化感到可惜,所以很希望能保育、活化、推廣旗袍這個傳統工藝,於是就開展了4年旗袍教育的旅程。」
旗袍課程學傳統文化
培道中學由過去到現在,一直提供針對女學生的課程,4年前更開辦嶄新的「旗袍」課程。「我們希望不同的學習經歷,讓學生敢於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行,更學懂與人合作,並且從實踐中成長。」
坊間的旗袍課程多為實用性質,教授畫紙樣、縫紉等實際技巧。惟培道中學卻不止於此,「我們的旗袍班歷時9個月。一開始,我們先聯繫了幾位旗袍的專家,包括旗袍收藏家袁建偉先生、旗袍師傅封有才先生,以及旗袍人像油畫家邵本強先生。我們獲得以上專家的專業意見,以拜師學藝的方式去學習縫製旗袍,既希望能傳承將近式微的手藝,同時在學習縫製一件旗袍以外,亦學懂如何讓傳統與創新並存、尊師重道、有耐性、有毅力。」
在校內舉辦旗袍班,讓學生傳承中華文化外,學校更努力將旗袍文化傳揚更遠,「我們覺得如果想保育、活化、推廣旗袍這個傳統工藝,為何只局限於培道人,為何不讓更多的學生認識旗袍呢?基於這個理念,我們於2016年舉辦了『培道旗袍設計(全港小學)邀請賽』,以平面設計旗袍樣式,讓小學生畫出自己心目中的旗袍。」
活動收到900多份小學生作品,而學校前年更得到芭比娃娃(Barbie)的公司Mattel支持,為比賽入圍的小學生製作一件迷你Barbie旗袍。
「父母可與子女一同合作,成為很好的親子活動。參賽學生及家長的反應非常好,亦得到新聞媒體的廣泛報道,我們更在那一年,即2016年獲得藝術發展局嘉許的藝術教育獎(學校組)──優異表現獎。而今年『培道×Barbie第4屆旗袍設計(全港小學)邀請賽』更收到多達3263份作品,數目是歷屆之冠。」
以上成功的校內、校外活動,始於4年前的一個理念。張校長坦言,聘請專業旗袍師傅的費用不低,年復年的堅持開辦9個月的旗袍班殊不容易,「所幸我們在今年取得優質教育基金的38萬元,得以繼續推行『旗袍拜師學藝傳承計劃』。」得到支持,亦印證學校對於旗袍文化的保育、活化、推廣所作的努力得到肯定。
近年,學校舉辦英語音樂劇已不屬新鮮事,培道中學亦已辦了10多年,「我們第一齣英語音樂劇相當有意義,是在前任校長時期,那次是作為一個籌款活動,為重建校舍而籌募經費。」當年的音樂劇勉勵大家敢於去面對新環境的改變,自此以後,培道中學每年均舉辦音樂劇,儼然學校每年一度的盛事。每年的「Arts in Action舞動聲揚」活動由超過200位同學傾力演出,排練歷時10個月。
「學校旗袍秀、管弦樂團、中國舞組、爵士舞組、無伴奏合唱隊、合唱團、流行樂隊等同學均共同參與。最後則由一齣英語音樂劇作為節目高潮,在過去3年,我們都會選取一些著名的音樂劇如Fiddler on the Roof、Mamma Mia!、Fame等,而去年更為校慶而自創劇目The Year of Festival。」
張校長指,除了音樂劇、舞蹈組、合唱團及敲擊樂隊同學參與台前演出外,更有後台組、化妝組、服裝組、校園電視台及攝影組同學於幕後參與,是集結全校學生心血的大型表演活動。
小學做「小老師」幫同學
香港培道中學校長張美華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便是做老師,第一次投履歷時相當「隨緣」。
「當時我讀科大,每日放學搭巴士都必經清水灣道的一間女校,快畢業時得知那間女校聘請數學老師,便去申請面試,沒想過就此展開了我19年在女校教學的生涯。之後,神令我有所感動,便希望轉到基督教的學校事奉,終於神帶領我來到香港培道中學。」
回想做老師的初衷,她笑言或許源於小學時的「小老師」經驗,「當時班上有好幾位來自國內的同學,他們在課上聽老師的廣東話很吃力,老師便邀請成績較好的同學,站在他們旁邊解說,我亦是被揀選的一位。所以,在課堂上老師講書時,我就要以我的理解再教同學一遍。當那位同學成績有改善時,我也很高興,很有滿足感,漸漸喜歡當小老師教導同學,可能這令我萌生老師的志願。」
助女生建立數學信心
談及求學年代,張校長謙虛稱自己的好成績全憑死記硬背,「我讀書尚算勤力,但欠方法,文字理解能力稍遜,只懂死記硬背學習。但數學與文字大不同,幸得老師誘發我對數學有興趣。數學是一套精簡的語言表達,學習嚴謹的思考過程,以證明表達思維的形式,簡潔的表達已滿是嚴謹的推論。」
她笑言通過計數,建立了自我滿足感。「最後我獲得香港科技大學錄取,修讀我最喜歡的數學。當時那是一間非常新的大學呢,我更是第3屆的畢業生。」
張校長直言:「我的生命因此而改變,讓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興趣,更成為我的終身職業。很感恩,現在回頭看,發現神一直引領我走當走的路。」
進入一所新大學,當年的張校長覺得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新開始,「很感恩我認識了一班好同學」。
女校畢業的她,未曾與男同學上過數學課,對於大學數學系內的男同學,她驚訝於他們異於女生的思考方式。「他們很聰明,讀書認真,對數學求知若飢,虛心若愚,讓我明白理解的重要,只要理解得好,就不用太多死記的知識,這改變及開拓了我對求學問的渴求。」
「第三年的大學生活可以說是我的收成期,明白了學習要理解與應用,才能夠學得透徹,對我往後求學問的態度有深遠的影響。當時已經好希望將我學習數學的經歷轉為教學的方式及鑽研教學方法,希望令下一代害怕學數學的學生,尤其是女同學,容易明白,建立女學生對數學的信心及興趣,甚至希望可以栽培到一位女數學家。」
張校長說至此處,提高了聲線興奮道:「我有一位舊生今年剛在UCLA完成PhD Maths,非常感恩。」
她認為:「做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可以是凝聚學生的力量,老師與學生之間情感深厚、關係密切,對學生關懷體貼,老師的影響力就會提高,學生就會對老師產生一種親切感。而作為校長就要剛柔相濟,柔中有剛,剛表現為責任感、公道,對工作認真負責,工作中以身作則,嚴以律己。柔則表現為同理心,關心師生,主動傾聽意見,主動幫助師生解決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帶着心去領導。」
當校長的日子不長,張校長坦言:「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是信任、關懷、尊重,而最大的滿足感是在學生的生命中,能與她們一同經歷一段路。這是我的福氣,亦希望是她們的一個祝福。」
張美華小檔案
學歷: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理學士(科學計算)、香港中文大學教育文憑(數學)、 學生輔導專業文憑、教育碩士(數學教育)、香港大學統計學碩士(數據分析)
執教科目:數學
興趣:閱讀、羽毛球、唱詩、設計
喜愛作家:Mitch Albom
喜愛書籍:Tuesdays with Morrie、For One More Day、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香港培道中學
成立年份:1888、類型:資助
學生性別:女、校訓:愛、誠、貞、毅
學校佔地面積:約15512方米
地址:九龍城延文禮士道2號
撰文:王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