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王肇枝中學校長 引領學生自訂成長計劃

王嵐| 校長訪談

2017年8月21日

「王德馨醫生為紀念已故的雙親王肇端先生及黎單枝女士,遂從他們的名字中各取一字,成為『王肇枝中學』。」何校長說起創辦人時,笑言故事會有點長:「王醫生生於1888年,屬晚清年代,畢業於中國第一間培訓女性醫科生的醫學院……」於當時而言,身為女性修讀西方醫學,可謂是位前衞的人物。

秉持創辦人的教育之心,何校長致力培育學生。學校特別着重同學的全人教育,2009年起便推行全校性的「生命培育計劃」。「我們鼓勵同學在每年訂立一個成長計劃。」何校長指出,這個計劃有兩大目標,一是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成長,二是讓他們學習反思,進而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

「王醫生本身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婦產科醫生,二十至三十年代期間在廣州開設醫務所。」1949年遷居香港後,一直居於本地,直至1983年離世為止。「王醫生初來香港,便已經非常活躍,她主動聯絡當時的教育司司長高詩雅先生,提出在新界興辦學校的意願。」

因當時的教學資源普遍集中市區,新界區的學校相對缺乏,遂將辦學目標定在遠離市區的大埔區。及至六十年代後期,創辦人王醫生先後共捐了約35萬港元,全力承擔學校首兩期發展計劃的費用,幾近耗用了她畢生的積蓄。

創辦人篤信基督,本身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故學校雖然不屬於任何宗教辦學團體,亦將《聖經》列入學校課程,設有聖經課,基督徒團契更是學校首個課外活動。「興學育才,宣道救世,就是王醫生建立學校的兩個使命。」

學校同時致力讓同學認識福音,如在全校性的集會上教同學《聖經》的道理;同學亦會在周會中帶領讀經及祈禱;以及在每個星期三的午膳時間,透過學校的中央廣播系統向全校老師和同學分享見證等。「我們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寶雅福音堂亦有很緊密的聯繫。」何校長補充道。

時移世易,王肇枝中學既貫徹創辦人「興學育才,宣道救世」的宗旨辦學,同時亦因應時代需求,在九十年代訂立「博、愛、信、修」作為學校校訓。何校長進一步解釋:「博是指對知識、學習的追求,我們希望同學努力裝備自己,能夠擁有充實的知識基礎;愛是指學習耶穌基督為世人犧牲的愛,希望同學願意為人付出;信即委身,即對別人有承擔感;修是代表表裏一致,即實踐出自己的信念。」

注重領袖訓練

王肇枝中學為大埔區內著名的英文中學,同學成績固然優異,而學術成績以外,學校亦注重培養同學的領袖才能。「每年7月的學期尾,我們會為將成為學會領袖的同學安排領袖訓練營,指導他們如何在實務上帶領學弟妹,同時亦會灌輸一些價值觀方面的認知,例如責任感。」

除學會方面外,學校日常亦有一隊約60至80人的領袖生團隊,協助維持學校紀律。誠然每一間中學都會有領袖生,何校長認為,讓中學生去擔起訓輔角色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其實對中學生來說,這有一定的挑戰,而且他們很多時拿捏得不夠準確。所以我們會收到學生投訴。」何校長笑說。學校亦同時安排同學化身輔導員,「學生輔導員比較多是生活教育、執行層面的事情,始終學生沒有相應的專業知識,難以進行對談式的輔導。」例如他們會幫忙籌辦校內的公民教育、德育、健康及價值教育的活動等。

「我們希望新同學來到學校時,可以有高年級的同學當他們的大哥哥、大姐姐,幫助他們適應中學的新生活。」作為初入學的中一新生,若能得到學校的師兄姐支援,既可更快融入校園生活,而學習上的困難或疑慮,亦能夠有一個可靠的後盾。「這個計劃叫做『天使』,由一個高年級的同學跟一至兩位新生。」例如帶他們熟習校園、和他們一起出外午膳、考試前建議一些溫習方法等。

推動生命培育

王肇枝中學着重同學的全人教育,學校在2009年開始,推行一個全校性的「生命培育計劃」。「我們鼓勵同學在每一年為自己訂立一個成長計劃。」何校長指,當年學校第一批參加計劃的中一同學,正是第一屆參加DSE的考生。「新高中課程裏面有一個Student Learning Profile,但當時我們認為不應該等到高中才去做,何不在初中就開始。」這個計劃有兩大目標,一是讓學生自己去管理自己的成長,二是讓他們學習反思,進而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

初中同學的生命培育計劃主題會圍繞學校的校訓「博、愛、信、修」。「如博即學業方面,同學認為自己在中文方面的能力不太好,那麼他便訂下今年的改進目標,如要讀完多少本課外書;又如在愛方面,同學會通過參與義工活動,為他人服務,從中記錄自己在活動中學到、經歷過的事等。」高中方面則結合學生的生涯規劃,藉着計劃,讓同學在老師的導引下,在建立人生價值觀、規劃升學和職業路向方面,有明確的目標。

「計劃亦會有顧問老師跟進,即同學的班主任。」何校長不諱言老師們很辛苦,需要定期與每一個學生討論他們各自的目標、跟進情況、提供意見等等。「但這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機會,讓老師們可以與每個學生對談,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當同學升上中六,需要填寫DSE中的「自我描述」時,這6年來的成長計劃,便正好宛如一個專屬資料庫。

「教書是我的第二份工。」何校長憶述:「我第一份工是在越南難民營,大概做了一年。」他當時做的是關於語文及文化的支援工作。「他們當時很多人都會申請去美國,所以主要是幫他們在移民去美國前,作一些語言及文化上的預備、支援。」當時他主要負責一些行政上的工作,同時也會教英文,結合一些文化上的知識,為越南難民的移民生活作準備。

修讀化學的何校長既熱中研究,亦喜歡接觸別人的工作。所以當年畢業後,下午至晚上在難民營工作,上午則在香港大學做研究。「其實做研究真的需要全心全意,讀文獻都要時間啦!」何校長想起當初的勞累亦不禁苦笑。「所以一年後,自己認為需要下個決定,究竟是專心做研究抑或是其他。」因為希望做能夠多與別人接觸的工作,便同時向社工和老師投了履歷。「結果老師那邊先請了我,所以就來到王肇枝中學,直至現在。」

下個學年即退休,回想投身教育的這36年,何校長稱:「我鍾意做老師多少少,但我亦樂意做帶領學校的工作。」同為教育工作者,兩者的挑選和難處自然不同,「我享受做老師。」他強調。「和學生之間建立的那一份情,我很享受。」

難忘霸氣家長

曾經做過訓導及輔導主任,何校長說:「作為師長,要小心對學生下評語,或結論。即使老師,也會有機會判斷錯。因為當學生認為你不信任他、或對他有誤會,對學生的傷害是很大的。」但亦不應因而逃避對學生的提點,「我們要提出學生有什麼需要改善的地方,同時預留空間,聆聽學生,聽他們的想法。」

何校長向記者分享當年做訓導主任的難忘經歷,「那年有一位學生違規,需要見家長。」那位家長可能對學校有誤會,來到見面時很有敵意。「她一坐下就拿出一張紙,一支筆,對我說:『你講吖,你講一句我寫一句,我告你﹗』」當年學校的條件未算很好,沒有會客室,對此校長只能在學校辦事處的一個角落和家長見面。「當時我周圍都是同事、工友,大家都在看,那刻真的有『滴汗』的感覺。」

一開始,那位家長真的是何校長講一句,她便寫一句,然而慢慢下來,家長放下筆聽校長說,最後,她更向何校長道謝。「在溝通的過程中得到了家長的信任,之後開始了相互合作。最後那位同學幾乎變了一個人,到了海外升學,有很好的發展。」何校長感嘆:「那次的感覺是很感恩。」

 

 

何志立小檔案

家庭狀況:已婚

學歷:香港大學理學士、香港大學教育證書、英國里茲大學教育碩士

執教科目:生物

喜愛作家:Malcolm Gladwell

喜愛書籍:Underdogs, Misfits,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

座右銘:盡力做好自己可以做的事

 

 

 

王肇枝中學

成立年份:1960、類型:津貼

學生性別:男女

校訓:博、愛、信、修

學校佔地面積:約8000方米

地址:新界大埔廣福道182號

 

撰文:王嵐

[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明愛馬鞍山中學校長 用寄宿特色 教生活知識

下一篇港青基信書院「民主自決」掛帥
學生提設新科 全校自定校服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