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馬錦明慈善基金馬陳端喜紀念中學 校長澳洲圓夢後回流香港

王嵐| 校長訪談

2019年4月29日

「我細個其實想做醫生!」馬錦明慈善基金馬陳端喜紀念中學(下稱馬陳端喜)彭志遠校長爽朗笑道。自小數學成績好,理所當然的修讀理科,想做醫生是因為姐姐的一番話,「那時姐姐懷了孩子,看完醫生回來對我說:『我見到一個好似你的婦科醫生。』」這一句話就讓當時的他開始想像,如果自己日後能成為醫生救助病人和家人,似乎相當不錯。

誰料熱愛數學的他,愈讀愈愛,最後更一頭鑽入數學的世界,「後來我到英國讀大學,也是修讀數學系。」深愛數學和深受宗教影響的彭志遠,雖然不是從小立志為人師表,但移過民及讀過神學後選擇了留在香港留守學校。

2016年到任的彭校長在馬陳端喜日子不算長,惟說起學校特色,卻能倒背如流,「你問我們學校的特色,美國元素可謂其中重要一環,不僅有深入當地的『美國文化交流計劃』、每年一度與美國領事館合辦的『美國文化嘉年華』,更有校本的『美國研究科』。」學校與美國的深厚淵源,來自辦學團體的背景,「1913年時,美國路德會派了宣教士到中國進行福音的工作。」在進行了30多年的福音教育服務後,因政局問題撤離中國。

而在宣教士途經香港返回美國之時,卻衍生了「意外」,「他們在香港等坐船、等坐飛機回美國,看見當時的香港有很多難民,就像《聖經》所說的一群沒有牧人的羊,便燃起了憐憫心,決定留在香港,幫助當地有需要的人。」彭校長指,當時路德會仍未在香港成立,「那時叫做中華福音道路德會,及至後來成為美國路德會香港分會,以及現在的香港路德會。」

作為教徒的彭校長,對於前人的奉獻尤感敬佩,「他們本來已準備回國,但在神的帶領下,看見了這裏的需要,便毅然留下,為這片土地的人付出。」

傳承辦學團體的福音工作,學校亦特別強調靈育,包括早於2009年成立、名為AGYZ青年特區(Amazing Grace Youth Zone)的學生團契,在校外搞各種崇拜活動、福音營、街頭報佳音;校內則有基督小精兵、見證分享、詩歌分享,以及定期舉辦的午間團契等。

事實上,大多數具宗教背景的學校亦有以上活動組織,惟馬陳端喜在此以外,更有駐校牧師,「我們有學校教會,即路德會沐恩堂,而牧師更是在學校與我們一起生活的。」

彭校長停一停再補充:「因為路德會沐恩堂的堂址就在我們學校,而牧師以外,還有一班教務團隊。」牧師長駐學校,與學生一起生活、相處,亦成了學生日後的重要校園回憶。「所以不少學生在畢業時除了多謝老師,更會多謝教會、牧師,以及一班教務團隊。」

獨創校本美國研究科

學生在校6年,除感受到有如第二個家的基督關愛氛圍,貫穿6個年級的校本美國研究科(American Studies)更是只此一家的獨特體驗。「我們有一位老師本身熱愛美國文化,流利而地道的美國英語口音就不在話下,微細至美國人喜愛什麼零食都一清二楚。」

彭校長笑言:「當有美國人來學校交流,都對他相當佩服,更認證他有教這門課的能力!」事實上,這位老師卻是修讀音樂,本為音樂老師,後來學校另聘音樂老師,而這位「美國通」老師則專職負責學校的美國研究科。

學校早於9年之前,得到教育局撥款100萬元,發展這門校本的美國研究科,作為優化英語學習計劃。「中一至中六每星期都有一節課,每一級都會學習不同內容,而且這個教學大綱,是由來自美國的義工隊和我們一起研究、制訂的,絕對道地。」

美國研究科就似是直接從美國當地學校的課堂搬來香港中學。說是從美國中學搬來的文化堂,上課內容自然不能以老師講、學生聽的刻板形式進行,而是涵蓋更生動全面的文化,包括歷史、建築、貨幣、文化特色等,從一般教科書外另闢蹊徑,以更豐富及人文層面去學英語。

美領事館合辦嘉年華

由2015年開始,學校更得到美國領事館的支持,為不同活動提供支援,如美國海軍探訪日、軍艦遊學日、參觀領事官邸、美國NBA教練集訓計劃等。「這些活動不但讓同學大開眼界,更加深了他們對美國文化的認識。此外,同學亦因而習慣與外國人交往,在這刻意經營的全方位英語環境中,大大促進了英語運用水平。」

說起與美國領事館的合作,馬錦明慈善基金馬陳端喜紀念中學彭志遠校長還分享了一項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動,「這個『美國文化嘉年華』已連續辦了10年,在我們學校的操場。由美國領事館組織極具規模的美國義工團,到校與我們的師生一起參與嘉年華的準備工作。」同學們有機會將美國研究科所學到的實際知識,由課堂內帶到課堂外,學以致用。

他指出,美國文化嘉年華舉辦以來, 參與人數逐年攀升,去年參加的區內外小學達7間。「我們希望將學校的美國研究科的純英語學習語境,由我們推展至其他小學。」

學校亦肩負社區成員的社會責任,通過嘉年華為區內孩子及家庭,提供一個寓英語學習於娛樂的家庭親子活動場地。能通過有趣的攤位遊戲了解外國文化,自然得到街坊們的讚譽和支持。

特色英語課程之外,馬陳端喜的外籍師資亦相當充足,「我經常和家長分享,雖然我們是一間中文中學,但我們的外國老師卻非常多。」

來自美國的短宣隊經常來校,每次均留校兩星期,期間更會住進學校,「而這兩星期,他們便會負責教AS課,即美國研究科。短宣隊不只是在學校擔當老師,更會和學生一起食lunch,一起走出校園,由學生做領隊,遊覽香港。」

有時是和學生走到街頭吃吃地道小吃或到特色餐廳吃飯,有時會到學生家中,由學生家長親自下廚招待一頓家常菜。「因為他們都很有興趣了解香港人平日在家裏吃什麼」。家常菜最能反映一個地方的文化特色,豆豉蒸魚加西蘭花炒肉片,再配上白飯,可謂切切實實的最貼地的文化交流。

神學院教授啟蒙思想

彭校長回想做老師的決定,坦白說: 「在大學讀數學時沒有特別想過做老師,但畢業後很自然就想將學過的教給別人,所以回港後馬上做了老師。」做數學老師以外,他另有一個心願,「我自小信了主,得到很大的祝福,所以也想讓學生感受到福音,希望除了做一位教書、教數的老師外,更是陪伴學生成長的老師。」

作為虔誠信徒的彭校長,有一番特別經歷,「後來我曾經移民澳洲,在當地的一所神學院修讀神學3年。」他直言,神學院的教授對他影響很大,亦成為他思想的啟蒙者,更是他行事為人的楷模。「他們的視野、胸懷,以及對神的忠誠,是我十分欣賞的,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當初離開香港到澳洲,原來源自一次探訪親友的經驗,「當時去到澳洲感覺很好,覺得和香港比真的差天共地。澳洲人很懂得享受生活,但在香港我們總是很忙,沒有靜下來的時間。後來有教會的朋友準備移民,又加上當時有些職業會加分,如教理科的老師,那位朋友便幫我一起準備,就這樣去了澳洲。」雖擁有教師資格,在澳洲也能重操故業,但彭校長當時卻選擇了讀神學,「其實讀神學是我一直以來的dream,而且剛離開了香港忙碌的生活,也想給一點自己靜心的時間。」讀完神學,他的心態轉變了,他決定回港當老師,實現另一個心願。

 

彭志遠小檔案

家庭狀況:已婚

學歷:英國蘭加士打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理學士、澳洲摩亞神學院(Moore Theological College)神學學士、香港信義宗神學院道學碩士、香港大學教育(行政及管理)碩士

執教科目:數學、興趣:看電影、音樂、計數、閱讀

喜愛作家:John Stott

喜愛書籍:What on Earth Am I Here For

座右銘: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使徒行傳20:24)

 

 

馬錦明慈善基金馬陳端喜紀念中學

成立年份:1998、類型:資助

學生性別:男女

校訓:信與智──謙遜、關愛、勤勉、 誠實

學校佔地面積:約6000方米

地址:將軍澳運隆路2號

 

撰文:王嵐

[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天主教郭得勝中學校長 為學生提供發揮潛能舞台

下一篇創知中學內地出生校長 培育各階層學生民族情懷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