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路德會呂明才中學 校長樂陶陶度過26年

王嵐| 校長訪談

2019年9月9日

路德會呂明才中學(下稱呂中)今年踏入40周年,去年11月,一系列的慶祝活動圓滿落幕,多屆校友舊生,以及周邊友校嘉賓聚首一堂,馬玉娟校長直言相當感恩:「大家齊集一起,見證學校的歷史,是相當開心的事。」

學校辦學40年,馬校長亦伴隨學校不只一半的時光,「我來到學校已經26年,雖然不是第一份工作,卻是做得最長的工作。」在第一個工作環境留了一年,馬校長便來到呂中,笑言26年一眨眼間過去。快樂的時光過得特別快,呂中帶給馬校長的,除了事業,還有很多愉快回憶。

馬校長告訴記者,今年學校為中六同學預備了一項打氣活動,藉以紓緩壓力。「這項名為『甜到入心』的活動,希望為同學們帶來甜甜的感覺。」當天,一輛雪糕車於午膳時間駛進校園,車上播着《藍色多瑙河》,悠揚的音樂充滿校園每個角落,緊張的學習氣氛頓時紓緩下來。

學校邀請中六學生放下書本,走到操場,享用又香又滑的雪糕。「聽說吃甜能帶給人快樂,希望一杯杯的雪糕能為中六同學注入快樂和力量。圍着雪糕車的還有老師與其他級別的學生,他們紛紛在金句卡上寫上鼓勵字句,掛在彩帶上,成了串串的祝福。」

一杯雪糕很快吃完,甜味也只會瞬間暫留,「但老師、父母的鼓勵一定比雪糕甜,而且更能進入他們的心扉,不會溶掉。我們必須學習不要只看成績表的分數,更要看學生背後的努力,給予他們肯定,支持他們奔向自己的理想。」她強調:「我對我的學生充滿信心,他們將會是天上光輝閃爍的明星。」

學生答應設計衣服

面對即將畢業離開校園的學生,馬校長分享一次與應屆畢業生閒聊的內容,「某一天,兩位中六畢業生走進我的辦公室,面上帶着笑容,向我遞上謝師宴邀請卡。」她抓緊機會問他們畢業後的計劃。「男同學告訴我喜歡航空工作,已計劃報讀航空課程,裝備自己將來成為一位空中服務員。女同學則打算趁着暑假的空檔,在一間時裝公司工作。」

馬校長指,這位女同學很有設計天分,修讀應用學習課程時已贏得時裝設計比賽冠軍。「我對她說希望她將來為我設計一套時裝,她答應了我。」

聽見學生找到努力的方向,選好未來的路向,是為人師長最為欣慰和放心的事。雖然不少人定下的志向往往來自美好正面的經歷,渴望自己能繼承心中的理想模範。然而,過去的傷痕一樣能成就一個人向好的決心,就如她的另一位學生。「她下定決心要當幼稚園老師。原來她讀幼稚園時經常被老師打罵,令她很怕上學。」不好的經歷和回憶,卻令她決意要當一名幼稚園老師,好好愛惜小孩。「我知道學生對未來充滿盼望,真的很安慰。」

相較於空降校長,從原校由老師慢慢晉升至管理層的馬校長,直言自己最大的優勢是與老師團隊的默契和了解,「對於每位老師的性格、專長等,都已經很熟悉,不需要再花額外的時間去了解或磨合。因為很多老師多年來和我一起工作,我們都是一起成長的。」她笑一笑後打趣道:「我們現在整個教師團隊發展到中年。」教師團隊的資歷和穩定,反映了一所學校的氛圍。好的工作環境,才能留住人才。

透過陶瓷表達感受

呂中的歷史不算長,但談起學校特色,則有一項非常鮮明而且出色的成就, 「我們的陶藝相當不錯!」學校正門設有一幅陶藝壁畫,「那作品名為《撒馬利亞人》,由25塊陶版砌成,而且是由師生一起合作完成的。」學校的陶藝教育在本港學界很有名。

「其實自開校初期,學校已經推動陶藝創作,可以說是多年來的傳統。」學校擁有大型的藝廊,得以擺放大量同學的陶藝作品,更經常邀請著名陶藝家借出作品作長期展覽,為同學開拓藝術視野。訪問當天,馬校長帶記者在校園逛了一圈,走廊上放滿陶藝作品,數量之多,實屬本港中學少見。

藝術教育重視發展學生的創意及想像力、表達能力、思考能力、美感的觸覺及評賞能力,並通過藝術表達對周邊人和事的關懷。呂中的陶藝教學早於1979年在象山邨校舍啟用後便開始,發展迄今已踏入第四十個年頭。而在1999年開始的「陶陶樂計劃」,更使呂中的陶藝文化取得長足發展。

馬校長指,現今視覺藝術科貫徹這傳統,以「陶藝生活化」及「陶藝普及化」為目標。學校陶藝教育的成功,負責老師起了決定性影響,「我們的視藝老師很喜愛陶藝,對學校的陶藝發展非常熱心投入,更培養了日後的陶藝家呢!」

原來呂中一位舊生畢業後投入藝術領域,成為陶藝家,不時回校跟師弟師妹分享。

她提及的「陶藝生活化」及「陶藝普及化」,後者是全校性的推廣,「每位呂中的學生都會學習陶藝,而且『一生一陶藝』,每人至少會完成一件作品。」

普及化是人人有份,而在生活化方面,則是將藝術和生活、和社會、和自我緊扣融和。「尤其早年的作品,都會根據社會議題創作。」馬校長強調:「我們教學生陶藝,不是單純教他們製作一件成品,教他們技巧,而是教他們如何將自己的感念轉化為一件藝術作品。我們對自身周遭的社會時事有所感想,將這個感受表達出來,因為藝術不是脫離生活的,而是互相扣連的。」

記者隨着路德會呂明才中學校長馬玉娟一起走進學校偌大的視藝室,聽着她如數家珍般對作品逐一介紹,既驚嘆同學們的創意,亦不禁對校長如此看重學生的創作感到意外。「譬如2003年的沙士、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同學們都創造了非常大型的陶藝作品去表達自己的衝擊和感受。」 

製作過程猶如生命

近年網絡發達,網上社交平台蓬勃, 衍生不同的社會問題或壓力,尤其青少年作為最大的使用族群,影響更是首當其衝。馬校長便介紹了幾件相關的作品,「例如這個名為《呃LIKE套餐》,餐盤上的是社交平台的標誌和心心,旁邊的是一個個拿着手機的人,反映現在的呃like文化;又如這個名為《無形的壓力》,象徵背負着沉重卻看不見的壓力。」她邊指着作品邊說,那是一個半跪着的人,雙手向上,似以雙手和後背承托寵然大物,實際上卻空無一物,令人清楚感受到當中表達的「無形壓力」。

「我很喜歡陶藝,因為覺得和教育很相似、很有關係。」馬校長詳細解說:「因為陶藝源自泥土,一開始時只是一把不起眼、看似無用的泥,經過不斷的捏造、推倒、重來,花費無比的耐性,還有不盡的創意,最後更要經過熊熊烈火的炙燒,才能成為一件真正的作品。其中的象徵意義,就如教育、育人。」

馬校長笑言:「我也曾動手做過,發現真的很難,而且即使最後放進窰爐去燒,溫度高達千度,其實也很易會破碎,然後要進行填補,再放進去燒。所以很多時,要經過來來回回很多次修補,才能誕生出最後滿意的作品。」

她直言:「我喜歡陶藝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個過程,讓人明白到不要怕失敗。有如生命的過程,必然會有破損的時候,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填補、修補,再不斷去嘗試變得更好。」

學生們沉醉於創作時的樣子,也讓馬校長相當欣慰,「我很喜歡看見同學們專注在自己的創作時的樣子,那種全心投入的神態。」雖然陶藝不會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藝術家,但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懂專注、投入,以及不怕失敗、屢敗屢戰,確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學習途徑。

 

馬玉娟小檔案

家庭狀況:未婚

學歷: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士(榮譽)、香港中文大學教育文憑、香港浸會大學教育碩士

執教科目:地理、通識教育

興趣:賞花、閱讀、旅遊

喜愛作家:Mitch Albom

喜愛書籍:《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再給我一天》、《一點小信仰》、《時光守護者》及《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座右銘: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

 

 

路德會呂明才中學

成立年份:1978、類型:資助

宗教背景:基督教、學生性別:男女

校訓:真理使你們自由

學校佔地面積:約5000方米

地址:新界荃灣象山邨

 

撰文:王嵐

[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 封華冑校長初心為助年輕人

下一篇香港航海學校「寄宿」校長 對儀容要求嚴格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