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奧運譜寫內地及香港體育精神

許為天|

2024年8月24日

在巴黎奧運的賽場上,運動員們用汗水和毅力書寫着精采。他們不僅是競技的參與者,更是體育精神的傳播者。每一次衝刺、每一次起跳,都凝聚了無數日夜的努力與堅持。感謝這些傑出運動員,為我們呈現了一場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讓我們一同為他們喝采,為他們的付出致敬!

奧林匹克主義關鍵在於相互理解、友誼長久、團結一致和公平競爭。2021年,國際奧委會在原來的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加上「更團結」(together)更彰顯奧運場上友誼團結的重要性。在巴黎奧運會的乒乓球混合雙打頒獎典禮上,中國、朝鮮和韓國選手一起自拍的瞬間,充分展現了奧林匹克精神的真諦。這一幕不僅是競技場上的友誼與團結,更是當下政治分歧的超越。這一經典時刻,突顯了和平、友誼與進步的奧林匹克核心價值,為全球觀眾帶來了溫馨與希望。羽毛球女子單打頒獎典禮上,亞軍中國選手何冰嬌在榮耀時刻,手持一枚精緻的西班牙國旗小徽章,向在準決賽因傷退賽的對手馬林深情致意。這一舉動超越了勝負,傳遞了體育競技中的相互尊重與友誼。

談到競技精神,當然少不了61歲代表盧森堡出賽的前中國乒乓球手倪夏蓮,參加了六屆奧運,老而彌堅,滿滿的正能量。今屆的亮點是當中國國家隊邀請她作混合雙打決賽前的陪練時(因為她的打法似決賽的對手),她沒有半點猶豫,「回報中國隊,為他們在奪取冠軍的路上掃除那麼一點點障礙,我是非常非常幸福的。」已離故土、心懷祖國。補充一句,其實當時還有另一位陪練員,就是國乒元老劍橋博士鄧亞萍。

在今屆巴黎奧運會中,充滿着以上有意義的「中國故事」和國家運動員的優秀表現。香港市民透過免費電視播放,也得悉其中部分。如同上屆東京奧運,特區政府購入轉播權,交由本地免費電視台安排播放。在當日的政府公布中,政府希望市民透過今次免費收看,「為運動員打氣。」(缺少了上屆的標示:為國家和香港運動員打氣)。然而,既然愛國主義教育已經放在《施政報告》之中,奧運會中國家隊運動員的拼勁及成績、頒獎禮中的升國旗唱國歌更是大眾化愛國主義教育的上佳教材。

而現實的是,如同上屆,四個免費電視台的各頻道播放奧運節目各有各做,對香港隊的各項賽事參與報道相當詳盡,然而卻沒有對國家隊的全部賽事作出策略性的安排,譬如闢出國家隊頻道,對國家隊的參與賽事,尤其是有機會獲獎的作出充分的報道。筆者發覺電視台免費頻道兩三個台都同時播放同樣的其他國家比賽項目,也未有直播同時進行的國家隊爭標賽事。

而另一個非常正面意義「一國兩制」的標示,便是本港兩位金牌選手奪金的頒獎儀式中升區旗奏唱國歌的一刻。可惜的是,兩位金牌選手均沒有開口唱出國歌;翻看記錄,我們的銅牌選手在其他運動會奪金時刻也不會開口唱國歌,這是我們香港運動員的特色嗎?筆者就升旗禮中全體師生唱出國歌的比例作出調查,發覺到小學師生的唱出比例與年俱增,已達八成;然而,中學師生的唱國歌比例則緩步不前,不到兩成。奧林匹克主義強調奧運選手的榜樣作用,升旗禮不唱國歌,是因是果,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此項國民教育的顯性表現呢?

接着,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於2025年11月中在廣東、香港及澳門舉行,亦為香港帶來提升國民教育、體育教育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機遇。

綜合以上,筆者有以下的建議:

1.體育教材的製作:體育科加入小學呈分試組合的建議提升了學校及家長對體育的關注。製作香港、國家及國際選手在運動鍛煉及體育精神的教材,適逢其時;

2.其他省市傑出體育的介紹:讓香港市民在全運會之前,認識國家地理、各省市特色及傑出體育選手及項目,不至於在全運會的觀賞中只集中香港選手。在全運會播放中,適當分配本港選手及內地選手的參賽項目播放,尤其是國家隊傑出體育項目;

3.舉辦更多本土體育賽事:配合全運會香港主辦的項目,鼓勵和支持學校及本地體育賽事的舉辦,安排電視台轉播賽事,為學生及青年提供更多參與及亮相機會,培養興趣,發掘精英;

4.運動員唱國歌:本港各體育屬會應鼓勵運動員在奏唱國歌儀式中開口高唱國歌(其實,內地及其他國家大多數運動員都會開口唱國歌);

5.培養專業體育人才:加強與境內外高校和體育學院的合作,培養更多高素質的體育教師、教練及體育產業人才,提高體育教學、訓練及產業的專業水準,為香港體育事業發展奠定基礎;

6.積極提升本港體育產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體育樞紐:本港體育界英語能力強,國際交流合作經驗豐富,應該以奧運及全運會為契機,顯著加強本港體育對國家的助力,如教練運動員的英語培訓,內地及外國教練運動員的交流及加盟;內地大型特色賽事的主辦(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

香港教育領導協會副主席

下一篇粵港澳瓊共建中國國際遊艇灣區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