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率領團隊於當地時間3月11日與烏克蘭總統幕僚長耶爾馬克(Andrii Yermak)所率領的團隊在沙特阿拉伯城市吉達舉行會談,探討「俄烏戰爭」停火協議事宜。烏方向美方提出與俄羅斯局部停火(海空域停火)的計劃;最終雙方決定向俄方建議先推行30天停火。表面看來,這決定非常正面,是「俄烏戰爭」糾纏3年多以來的第一次停火計劃,應該可以為東歐和平進程邁進一大步。
但筆者卻不敢樂觀,理由是烏克蘭在美烏吉達會議之前不久,突然派出幾百架無人機襲擊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及其他地區,造成多人傷亡。筆者認為烏克蘭故意攻擊俄首都的目的是向對手示威,展示自己的軍事實力,能夠輕易直搗黃龍,攻擊俄羅斯心臟地帶。由此可見,烏克蘭似乎並沒有停火的意向。若是有的話,即使烏方決定要襲擊俄羅斯,也應該選擇軍用設施而非以民居為目標,避免殺錯良民。再者,俄烏雙方對邊境領土的所屬權都爭持不讓,這問題會是美國勸和促談工程中最大的阻力。
各方勢力爭奪話語權
針對地緣政治、區域戰爭等問題,分析必須深入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及緊貼追蹤事件的實時進度。因此,一個公開、透明、多元、客觀的傳媒平台非常關鍵。美國當然也很清楚,所以他們一直以來都操控國際媒體,利用它們來傳播有利自己的資訊,過程中不惜發放虛假消息,歪曲事實、污衊他人等。
所幸香港作為一個享有高度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的地區,為筆者提供了多元且豐富的資訊來源。然而,戰爭期間的資訊傳播往往充滿了複雜性和爭議性。以俄烏戰爭為例,俄烏雙方基於各自戰略和宣傳需求,發布的資訊帶有偏向性,甚至可能存在誤導或虛假內容。
普羅大眾面對資訊洪流,僅憑自身能力,很難評判資訊的真偽與可靠性。加之戰爭新聞關注度高,常成為各方勢力爭奪話語權的戰場。在此背景下,部分媒體或個人為博眼球,誇大、扭曲事實,傳播未經核實的消息,導致以訛傳訛,使原本混亂的資訊環境愈發複雜難辨。這不僅混淆視聽,誤導公眾對戰爭的理解與判斷,還加劇了資訊的不對稱。
因此,在戰爭報道中,一個中立、客觀且高度可信的資訊源,對關心國際局勢的人而言極為重要。戰地危機四伏,採訪從來不是易事,但深入當地進行的第一手報道及專訪,因其更貼近事實,能提供主流媒體未關注的細節。例如鳳凰衞視駐俄羅斯記者盧宇光和特派烏克蘭記者陳瑩,就是毋懼戰火、盡忠職守的戰地記者。
戰地記者冒險深入陣地
俄烏戰爭全面爆發當日,記者盧宇光便已奔赴戰爭一線,通過實地拍攝與現場報道,為觀眾帶來諸多被主流媒體忽略的細節與真相。而記者陳瑩則冒着生命危險深入烏克蘭陣地,獲取大量一手資料。她的報道豐富了公眾對俄烏戰爭的認知維度,也為筆者提供了更多分析素材,亦幫助全球觀眾從多角度理解這場衝突的複雜性。
這些勇敢而專業的媒體工作者,通過不懈努力,打破了西方媒體片面報道的局限,為全球觀眾呈現了更加真實、全面的戰場圖景。他們的報道不僅彰顯了新聞從業者的專業素養,還突顯了媒體在戰爭中的關鍵角色:為公眾提供真實而客觀的資訊,幫助大家在紛繁複雜的資訊洪流中尋求真相。筆者同時留意到,下月正值鳳凰衞視在85台開播一周年。當前世界更加需要像這樣專業且公開的媒體機構,為我們帶來多角度的新聞資訊。
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