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衝擊,過去數年大灣區發展步伐有所放緩,惟香港金融發展局行政總監區景麟指出,隨着去年疫後內地及香港恢復通關,香港與大灣區的融合明顯加速,在金融領域上,亦見到更多方面的緊密合作;加上特區政府推動本港轉型,在香港與灣區相輔相成下,料可把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發揮得更淋漓盡致。他有信心香港與灣區在金融領域上,未來一兩年可取得突飛猛進的成效,並深信長遠而言,「一小時生活圈」對香港會有正面影響。
區景麟提到,即使疫情期間,內地和香港在金融領域上一直有聯繫,過去一年更是進一步加速,例如今年2月「跨境理財通2.0」正式落實,「『理財通』已見到有成果,(業務)量大咗好多,香港有關銀行、基金公司一定受惠。」
深信「一小時生活圈」長遠利港
此外,今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與金管局宣布一系列深化香港與內地金融合作的措施,其中包括推動跨境徵信合作,便利企業跨境融資。區景麟指出,以往同一家公司若在香港、內地皆有戶口,公司向銀行借貸時,銀行要了解公司情況,由於兩地訊息不能互通,融資並不方便。新措施出台後,企業融資會方便很多。
另一方面,去年人行與5個部門聯合發布《前海金融30條》,亦提到如何便利香港居民的信用融資,前海合作區內和香港設有分支機構的港資及中資銀行,可展開內部數據的跨境流動試點,試驗私人財務數據都可以跨境。去年6月,創科及工業局與國家網信辦簽署《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合作備忘錄》,12月更一起發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香港)個人信息跨境流動標準合同》便利措施及先行先試安排。
除金融外,近年大灣區在民生方面發展亦有很大突破,交通措施如「港車北上」廣受歡迎,基建完善令「一小時生活圈」變成現實。不過,亦有人擔心港人北上消費,以至與灣區持續融合,或對香港不同業界帶來衝擊。區景麟相信,本港消費行業短期或會受壓,惟長遠而言,「一小時生活圈」對香港會有正面影響。
香港必有「溢價」 如倫敦紐約
他認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一定有一個溢價」,所以香港的生活指數或物業價格,始終會較深圳貴一些,情況一如其他國際金融中心倫敦、紐約,樓價亦較周邊地方為高,當中不只有本土需求,還有海外的投資者;而倫敦及紐約消費行業依然很蓬勃,全因他們都有自身獨特的吸引之處,「正正是這個機會,讓香港研究如何去轉型,去做一些增值的項目。」
香港現時正值轉型,本港金融業亦不例外。區景麟提到,近年港府出招推動家族辦公室發展,成功吸引很多外國家族來港設立家族辦公室;另外亦有優才計劃,吸納外來的資金及專才為香港增值。
除加強自身競爭力外,香港亦可與大灣區發展互相配合,從而突顯「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區景麟說,例如將來如何利用數字人民幣,幫助人民幣國際化,大灣區可作為試點。他又舉例,在北部都會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香港的研究及工作人員可利用內地的數據去做研究。港深創科園公司早前與數十家來自海外及內地的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包括全球頂尖製藥公司阿斯利康(AstraZeneca)亦決定來港設立研究中心。區景麟認為,該公司或可在科技園內,利用內地的DNA數據來做研究,「除了中國有14億人口外,海外有幾多華人?如果將來推出到針對華人DNA的藥,可以想像市場有幾大?」
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早前亦宣布,在港設立全球研發中心和總部,反映跨地域的企業正利用香港的平台向外拓展。區景麟重申,金融行業轉型是個好例子,相信零售業亦應有此趨勢,深信長遠而言,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對香港會有正面影響。
採訪、撰文:陳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