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部分小學受場地、資源等限制,學生接觸到的體育項目有限,像劍擊這種裝備較多的運動,更是少之又少。
嗇色園主辦可信學校(下稱可信)致力發展多元教學,積極推動學生體育發展,近年推出劍擊、非撞式欖球等項目,發掘學生潛能,培育良好品德及體育精神。
朱遠球校長帶領記者來到劍擊基地,手持面罩、花劍分享:「3年前學校獲康文署資助,突破限制,發展劍擊項目,購入全套劍擊服飾裝備,由專業教練到校指導花劍項目,成立了劍擊校隊,讓學生對外參加比賽,擴闊眼界。」
朱校長很喜歡閱讀蔣慧瑜的《十句話,一輩子受用》,書內提及許多小故事及做人道理,經常在學校早會與學生分享。「其中一個故事《跌進牛奶桶的青蛙》,講述3隻青蛙跳落一桶牛奶內,第一隻青蛙認為無可能逃走,結果沉下去;第二隻青蛙曾努力掙扎,最終選擇放棄;第三隻青蛙就不斷努力,發現牛奶漸漸變成硬塊,便借助牛奶塊成功跳出來。」
藉着「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故事,他想鼓勵學生對事情抱持正面看法,積極面對各種逆境和挑戰,努力不放棄。學校所舉辦的活動、新增的硬件設備,也正針對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加以培育。
設施煥然一新
可信位於葵青區梨木樹邨,擁有47年歷史。近年增設不少設施,包括學校門口有巨型LED Wall展現學生學習成果、體適能運動中心提升學生運動意識、空中花園與水耕設施培養學生種植的興趣,加上翻新過學校招牌,以及更換課室桌椅,皆令人感覺煥然一新。
最特別之處,可信雖是屋邨學校,卻設有劍擊項目,讓基層學生接觸體驗,朱校長介紹:「早於東京奧運前已發展劍擊,後來參與中銀青少年發展計劃,進一步為學生提供更細緻的劍擊教育,包括劍擊學習、恒常訓練和參加比賽,培育明日之星。同學們十分踴躍報名參加計劃,當中吸引許多女生參與,我們發現她們的表現,有時比男生更冷靜。」
劍擊除了講求防守,也要主動出擊,才能取得分數,用腦思考和保持冷靜心態都是爭勝的最大因素。朱校長認為,透過劍擊活動,啟發學生潛能,能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和正向價值觀,在課堂更逐漸變得積極,表現自己不同的能力。
燃亮每個孩子,一直以來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朱校長是可信舊生,上世紀八十年代小學畢業,1993年回到母校當老師,2011年接任校長一職,他回憶說:「梨木樹邨是七十年代建成,當時屋邨入伙,有很多學生,那時我讀下午班,算是精英班。」
他本身對中文、自然科學最感興趣,直至遇到一位充滿愛心、熱情投入的數學老師,啟發他走上教育路。至於今天的領導能力,也是拜當年參加幼童軍所賜。「記得當時《少年警訊》節目很流行,每次聽到主題音樂Tunes of Glory就很勵志、激發士氣,所以我加入幼童軍,更成為小隊長,常帶領隊友活動,培育領導才能,當中講求ASK,即是Attitude(態度)、Skill(技能)及Knowledge(知識),影響我對教育的看法。」
傳承核心價值
成為校長後,他致力促使每一位學生成為一位「可信人」,即是誠實(Honest)、懂關愛別人(Supportive)及有禮(Polite)的靈巧學習者(Smart learner)。
他解釋:「每個入讀的學生都是『可信人』,這是由學校英文名Ho Shun Primary School(HSPS)演變而來的,前三者是作為『可信人』應具備的品格或特質,最後希望學生靈巧學習、自主學習,作為辦學理念,一代代傳承核心價值。」
因此,學校投放了大量資源,籌辦多元化的課外活動予學生選擇,培育以上特質。最獨特是2006年起組織獅藝隊,由音樂方面的打鼓、打鑼及打鈸,到舞獅表演的一連串步法,都由學生包辦,經常獲邀出外表演。在2021年12月學校舉辦的繽紛活動日,獅藝隊成員出動了3頭醒獅一起表演。另外亦有由非華語學生組成的麒麟隊,在專業導師指導下學習和認識中國國粹,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朱校長指出,可信相當注重視覺藝術的發展,校園內不同樓層的走廊,加添了繽紛壁畫,提升學校藝術氣息和輕鬆學習氣氛。「學校每幅空白的牆都畫滿壁畫,由師生一起設計、填色,期望今年內完成,會以正向價值觀及校園生活作為主題。」
另一項藝術和歷史價值兼具的花燈紮作技藝,透過學校文化日,讓同學認識及動手製作花燈。「同時從辦學團體借來巨型花燈放置在校園內,供師生們欣賞,讓學生體會民間傳統工藝。」
朱校長每年都會參觀在灣仔舉行的教育展,了解業內最新發展,2018年全校引入電子白板,取代傳統黑板及投影機。學校亦達至一人一iPad,提升自主學習興趣及師生互動,老師亦可於課堂上即時發現並照顧學生的學習需要。「早兩年看到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增添了兩個小寶機械人,身上的觸控屏幕及內置音樂程式可以和學生互動、講故事和玩遊戲。」
他表示未來將發展「沉浸式互動室」(Immersive Interactive Room),透過360度屏幕,結合聲、畫、觸控進行多感觀的互動,有如利用一個超巨型iPad進行嶄新互動學習。「例如不用走出馬路,也可讓小一學生身歷其境,體驗在真實街道上行走,教他們遵守交通道路規則。」
未來關注事項
由舊生、老師成為校長,他的難忘事多不勝數。「最深刻是當班主任時與學生感情要好。20年前我結婚,邀請了同學出席,他們很有心幫忙布置場地。近兩年再約他們相聚,他們都已三十幾歲,成家立室,由師生變朋友,甚至有時在街上碰見學生,他們叫我朱Sir,都很有趣。」
他亦感謝家長支持、教學團隊齊心努力,令學校與時並進,營造關愛愉快氣氛。「今天成為老師絕不容易,除了擁有本科知識外,也要具備資訊科技能力,以及特殊教育知識。曾見過一位SEN(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性格較固執,例如他坐過某個位置,永遠也要坐那個位置,一調位便有意見。老師知道他的個性,當他發脾氣,便給他時間冷靜,心情平復才與他傾談。後來發現他心算快,數學很有天份,就花時間和耐性栽培他,漸漸令他改變,後來獲得家長感謝。」
提到學校未來發展方向,他說有兩大關注事項,分別是持續發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以及提升自信,發展領袖才能。「就第一點而言,我們繼續開展資優教育及電子教學,發掘學生的優點與亮點,正如本年度推出頗多嶄新項目,給予學生多元學習經歷。至於第二個重點,針對建立學生的自信心,為裝備成為明日領袖作鋪墊,譬如五、六年級的學生會按序參加生涯規劃,為未來人生作規劃。」
撰文:林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