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即將踏入一百周年。那時我們只有中學,校董們希望藉着百周年契機,將教育服務擴展至小學和幼稚園。」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校長孫群英介紹道。
因着辦學團體的背景,學校與世界各地的分會有着緊密聯繫,在擴闊學生國際視野方面具備優越條件。孫校長所言的國際化並非單指同學有很多機會出國見識,而是不同的外國組織亦會來到學校,一起進行各種各樣的交流,讓學生藉此接觸世界,增廣見聞,增長學識。
孫群英校長分享,當初該校的中學原址位於港島區,而小學則選址新界的天水圍,兩者相距甚遠。對此校董會便定下搬遷計劃,將已運作39年的中學一舉搬到天水圍,與新開辦的小學及幼稚園連結成一條龍學校,為區內學童提供全面而優質的教育服務。現在青年會中學、小學及幼稚園僅相距數分鐘路程,緊密相依。「我們作為一條龍學校,不是徒具名目,而是真正推行的。」孫校長展示數據,六成的「青幼」學生會升上「青小」,而「青小」今年亦有將近八成學生升上「青中」。
談及國際化教育理念,孫校長以一句口號概括:「『There are no strangers here; only friends you haven't yet met.』而我們則以兩個路向去實踐,即是『International here and there』,意思是既走出去,亦會帶進來。」高小學生年紀及自理能力較為成熟,飛赴海外的機會便會相應較多。至於留校的低小學生,學校則安排海外老師、學生來訪,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享受到國際化的氛圍。
「每年會有兩至三位德國的大學實習生訪校,為期一年。他們每周來學校兩次,到不同年級的英文課教書,亦會參與不同課外活動,在課餘活動中和學生交流。」孫校長分享今年到校的德國女生狀況,「她本身很喜歡跳舞,我們便安排她去中國舞班,讓她和學生一起跳舞。」
辦免費英語日營
「我們還有一個名為『Spice Camp』的英語日營,與香港城市大學、英國的大學合作,那些修讀英文系的當地大學生會來到香港,帶我們的學生去進行為期7天的日營。」活動於暑期進行,內容豐富、活潑,除會教授同學西餐的餐桌禮儀、文化歷史外,更會一起進行體育活動。「每次可以讓多達約一百位的學生參加,而且費用全免。我們每年更會邀請一至兩間附近的友校一起參加。」
為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英語能力及國際視野,學校去年更開辦第一次的美國寄宿計劃。這個寄宿歷時10天,源自該校一位外籍老師的聯繫。負責計劃的佘茵茵老師分享:「其中有一位學生去到後非常緊張,homesick得很厲害,但後來漸漸與寄宿家庭的成員變得親密,回港那天她更邊哭邊抱着不放。」佘老師認為計劃既讓學生接觸地道英語,更重要是訓練了學生的獨立性。
孫校長一再強調擴闊視野的重要,她說:「我們經常帶學生出去,而且是根據學生的才能與興趣安排。如學生對運動較有天分,就去體育類別的trip;英文較強的則參加美國寄宿計劃;如藝術方面有興趣的,就去文化藝術的交流團。」近年海外交流團已成為常規活動,從事教育多年的孫校長直言,二十多年前她開始帶隊外出時,比現在困難得多。「以前我要打好多個cold call,send二百幾封e-mail去詢問。現在我們有了分會的支援,由計劃至實行都快捷有效率得多。」
雖然學校主辦藝術交流團較為少見,但在孫校長的大力推展下,學校得以多辦這類活動,「我以前在中學教視藝科,覺得很值得(學習)。我們每年都會定不同類別,如前年做雕塑和紮染等。」孫校長透露明年打算帶學生到台灣的朱銘美術館參觀。說起帶隊外出,孫校長雀躍地分享最近一次帶學生到金門的經歷,「我已帶隊幾十次了,但這次真的很開心,和學生一起踩單車、滑草。我們一共踩了53公里,沿途更遊覽不少景點。」
台灣踏單車之旅
那次交流團名為「金門追風科技行」,由當地一所與學校結為姊妹校的小學幫忙籌辦。「他們特別為我們規劃單車路線,又安排我們住進當地的古厝。」孫校長笑言沒想到自己已帶隊多年,卻仍然能有令她感到新鮮的經驗。交流團名為「追風科技行」,追風自然是指單車,而其中的科技元素,原來亦是與「風」有關。「因在島上有個叫『風獅爺爺』的傳說,而在島上的不同地點都有不同的風獅爺爺,有點像我們的門神般。同學就以AR和VR去了解風獅爺爺背後的故事。」台灣常受颱風吹襲,校長指因島上居民早年多從事漁業,故此會拜祭「風獅爺爺」,祈求庇佑。
撰文:王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