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SEN(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性格衝動、脾氣差,喜歡與人吵架,但一上電腦課就非常專注,完全變了另一個人,電腦科成績亦特別出色!」
鳳溪創新小學(下稱創新)李淑賢校長經常用這個例子鼓勵老師用愛和耐性,努力發掘孩子的才能。她認為小朋友有很多創新想法,即使學術成績一般,也會有其他成就,老師多給予孩子「發夢」機會,就能將夢想變成現實。
正如今年有學生憑防疫小發明「安心出手」,於「全港小學生運算思維比賽2022」奪得App Inventor組別冠軍。
創新是一所多元學習的學校,早於2011年已展開為期3年之「學校電子學習試驗計劃」,其後優化一至六年級中文、英文、數學及常識科的電子課本,課室設置互動顯示屏ActivPanel作互動學習用途。學生早已熟悉電子學習模式的,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症,也很快適應。「知識不只在課室,學生通過各學科的電子書便能自學,同時上網與同學溝通、討論,把學習延伸至家中。加上近年積極發展STEAM課程,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李校長表示,為了讓學生在資訊科技有新體會,創新成為了「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email protected])第一屆種子學校。
這個計劃是由本地教育家及世界頂尖學者為教師提供優質教材、學習平台及專業培訓,並讓每個學生動手動腦愉快學習,為瞬間萬變的數碼未來做好準備。
「我們最初派出電腦科老師接受培訓,回校分享,把編程融入教學,撰寫教學單元及應用程式。譬如以往電腦科,最多教PowerPoint,引入[email protected]的編程後,原來寫程式可以控制四驅車如何走,學生漸漸覺得新奇,上課更有趣和有更多互動。」
李校長認為小朋友有無窮幻想力,欣賞學生將意念融入生活,利用科技關心社會,解決日常難題,今年有學生贏得「全港小學生運算思維比賽2022」App Inventor組別冠軍(詳見另文)。
「小朋友有很多創新想法,如果給他們機會多『發夢』,將夢想變成現實,對成長路有幫助。正如這次比賽,學生看到學校工友日常的困難,便構思解決方法,老師從旁引導他們。我很欣賞學生的解難能力、創意、投入和同理心。」她笑言比賽前只在旁觀察,不想給學生任何壓力,直到比賽完結和獲獎,才與學生傾談。「看到他們充滿自信又團結,非常開心。」
小學最大草地跑道
創新,給人第一個印象是環境寬敞舒服。值得一提的是,創新與鳳溪第一小學,共用同一個校門出入。追溯歷史,1932年上水著名的廖氏家族成員創辦鳳溪小學,1987年分為上、下午校。
創新前身為鳳溪小學下午校,2005年8月31日轉為全日制小學,名為鳳溪第二小學,翌年向教育局申辦校舍,至2008年落成,正名為鳳溪創新小學,而上午校名為鳳溪第一小學。
記者好奇,會否有人錯過學校門口?
「所以是有緣人才來到。」李校長笑着補充,每年舉辦開放日、公開課,讓家長親身感受和了解學校環境。她感謝辦學團體先賢的高瞻遠矚,捐出農地興建校舍,讓創新擁有全港小學中最大的草地及運動跑道,學生可舒展身心之餘,更能發掘出運動潛能。
「我們期望小朋友有適量運動,逢星期五定為『全民運動日』,早會時段安排兩級同學在操場、籃球場及草地進行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例如跑步、跳繩、打籃球,建立做運動這個良好習慣,可是疫情期間暫停了。」
她致力引入多元化體育活動,在課程中加入了瑜伽、射箭、高爾夫球等運動項目,更設有校隊培訓,盡力把握發掘孩子潛能的機會。「10條線道冷暖水功能室內游泳館正在興建中,預計今年年尾完成,相信2023年可以使用。」
5天素食午餐計劃
要小朋友健康成長,除了運動,李校長更加關注學生的飲食營養,故推出了「5天素食食得好獎勵計劃」,邀請營養師舉行講座,分享素食的益處,培養小孩多菜少肉的良好飲食習慣。
「10年前推行素食時,全校舉辦過一次家長講座及問卷調查,超過一半家長支 持每周一天素食日,後來增至每周3天、5天,現時為新生提供5天的素食午餐,其他年級為3天,另外兩天自由選擇,疫情前有三百多位家長選擇其餘兩天都是素食午餐,差不多近四成家長支持孩子5天素食。」
疫情下學校暫停午膳,李校長希望學生在家延續健康飲食。「很多癌症都與人的日常飲食有關,有些毒素來自肉類。我吃素十多年,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期望將健康資訊教導下一代,亦配合近年學校的生命教育,教小朋友認識生命來源,由飲食開始。」
她特別重視小朋友的品德教育,讓學生學懂孝順父母,尊重生命,例如推行「小一成長禮」,由學生向父母奉茶,感謝養育之恩。「很多家長感動落淚,試問有幾多小朋友平日會斟茶給父母,我希望他們除了當天感謝,亦能承諾日後繼續做好。」李校長很喜歡透過早會分享小故事,帶出道理。「同時將生命教育滲入不同學科,譬如常識科教公園裏的動物,老師要小朋友思考如何對待動物,讓他們知道所有生命都是寶貴的,要愛護動物。」
創新小學位於北區,李校長坦言過去跨境學生幾乎佔一半,疫情兩年多以來,小一新生以本地小朋友為主:「4班小一,有3班是本地生。」她也很重視小朋友的語言學習,因此2021–2022學年聘請了4位外籍英語老師做一年級副班主任,為小朋友創造更多語言環境。
「最重要是每天早上的班主任課,外籍英語老師以遊戲形式,例如唱歌、講故事與小朋友互動,小息開放英語室和小朋友玩。起初小朋友害羞,感覺陌生不敢接觸外籍老師,現在大多數主動講英文。」
長情校長一做35年
回想小時候,李校長自言「讀書唔叻」,從小學到初中的數學成績都很差,直至中四遇到一位數學科老師,課堂講解詳盡易明,令她開竅,對數學產生興趣。「成長路上老師對學生影響很大,當我入師範(香港教育大學前身),也選修了數學。」投身教育界主要是她喜歡小朋友,認為與孩子相處是一大樂事。「在小學,你可以見證6歲至12歲不同階段的成長變化,有些6歲小男生很嬌嗲,主動走過來攬住你,升到五六年級的就向你點頭微笑,禮貌地打招呼。」
她於1987年加入創新擔任數學老師,也是第一份工,眨眼35年,桃李滿門。自2000年晉升為校長,印象最深刻是一名高大男生,升中後讀書壓力很大,中五學期尾時,該男生回校找李校長,踏入校長室,他就雙眼通紅。
李校長問他怎麼了?結果對方哭了十幾分鐘,一句話都沒說。於是李校長安慰他:「唔緊要,如果你想和校長說話,才開口;如果暫時唔想講,可以再回來跟我講。我知道你唔開心,但校長今天見到你,很高興,知你記掛着校長。」
後來他抹乾眼淚離開,直到今年DSE放榜後,他笑容滿面回來,原來視藝科考獲5**佳績,成功向室內設計的夢想進發,至今兩人保持聯繫。「所以,你用心對小朋友,他會記得的。」
李校長是小熊維尼迷,辦公室內牆壁、文件夾都是維尼圖案,可見她不但為孩子營造愉快學習環境,也為自己的工作空間增添溫暖氛圍。「因為小熊維尼胖胖的,很天真很可愛,似小朋友。」最近她在閱讀《疫境下的沉思——慈悲的力量》一書,內容是以佛法智慧應對困境,她特別推薦給大家,在疫境中互勵自強。
鳳溪創新小學
學校類型:資助、創校年份:1932年
校長:李淑賢女士、學生性別:男女
教學團隊:55人、班數:24班
地區:北區
撰文:林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