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港鐵屯門站搭507號輕鐵,在兆禧站下車,便到達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
陳嘉碧校長於2017年上任後,與老師團隊活用校園的空間,打造「楚思生態園」,這裏有瓜、有花、有龜、有蝸牛、有蝴蝶,猶如清新小綠洲,讓學生親身了解大自然的特性,提高他們愛護動植物的意識,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
生態園不但成為校內打卡熱點,亦吸引市區幼稚園學生組團前來參觀。陳校長致力將生態園與常識科及STEM教學內容,組成三環課程,成為教與學的發展重點。
香港動植物公園是許多學校的參觀熱點,然而,對一些新界區小朋友而言,路途相當遙遠。2017年,陳嘉碧校長加入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見到學校有一片空地放了雜物,就構思不如創造多一個活動空間給小朋友。
「當時,校內空地已放養了烏龜。幾日後工友迅速建成龜池,於是我衍生出建造生態園的念頭。」由於新一代小孩生活單一,時常接觸電子產品、遊戲機,陳校長希望藉此增進學生的動植物知識,以及基本的生活常識。
負責生態園的張卓賢老師表示:「適逢那時颱風『山竹』吹襲香港,導致樹木倒塌,學校老師和工友回收及利用颱風塌樹,以及一些環保物料,如被棄置的家具,一步步興建生態園。」
現時生態園分為果園區、蝴蝶區、賞花區、動物區和耕作區。陳校長笑言:「小朋友很喜歡動物,尤其是盾臂龜,可以與牠玩,餵牠吃飼料,替牠洗澡。」
她指,校園現有9隻巴西龜、3隻盾臂龜,隻隻皆有名字,變成校園一分子。「本身沒有那麼多龜,因為校舍鄰近屋邨,有些龜估計是附近街坊帶來,我們便收留。因此,老師不但教導小朋友認識小動物、分辨龜的健康情況,更重要教曉學生尊重生命,養小動物前要三思。」
除了老師工友參與建設生態園,張卓賢老師表示學生有份幫忙。「同學們透過網上課程聽老師講解生態園特色,知道園內常吸引蚊蟲,於是上網找資料,發現香草可以驅走蚊蟲,就分成4至5人一組,與老師齊齊建設香草區,由擴建、髹油、砌磚到帶種子耕種,整個過程都親力親為。他們也主動找資料,了解哪些植物能吸引蝴蝶,提升學生自發性和增進知識。」
校內設有「楚思生態園大使計劃」,由學生主動報名申請成為大使,負責打理生態園和照顧動物。陳校長笑一笑說:「很多服務團隊是老師推薦或提名學生參與,生態園大使讓學生自發參加,崗位深受歡迎,三至五年級超過數十人報名。」
值得一提的是,校內還有兩隻高冠變色龍、兩隻豹紋守宮,置於室內,由常識科組長余浩然老師和同事悉心照顧。疫情期間,學生因停課未能回到校園,余老師會把生態園及小動物的近況上載至社交平台分享,他認真地說:「我們舉辦網上見面會,老師和學生現場分享高冠變色龍、豹紋守宮情況。更有趣的是,同學們為豹紋守宮投票改名,增加參與性和歸屬感,最後最高票數是黑芝麻及白芝麻。」
張卓賢老師補充:「我們所選擇飼養的動物,原則是領養或接收別人棄養的,而且沒有攻擊性,期望學生認識不同品種動物,培養同理心,教育他們照顧和珍惜動物。」
借蝸牛教朗誦節奏
由生態園環保教育、常識科及STEM組成三環課程,是該校致力發展的教育目標。張卓賢老師介紹:「常識科、STEM本身與生態園有密切關聯,譬如老師於常識科教動物、植物的知識,學生可即時走到生態園觀看,親身體驗學習才有深刻體會。至於STEM需要場景創作,亦可借用生態園來實踐,加深記憶。」
余浩然老師是常識科組長,他表示常識科常提及與自然有關的課題,各級有一個環節到生態園學習。當中包括一年級的校園遊記,認識生態園;二年級是動植物生長;三年級主題是香港的植物;四年級認識香港不同氣候的植物、季節限定特別的花;五年級是植物的繁殖;六年級則是生物互相關係。
余浩然老師舉例:「五年級常識課教昆蟲,以理論方式去教蝴蝶的4個階段:卵、幼蟲、蛹和成蟲,雖然有影片教學,但不夠真實,這時就要到生態園去觀察。再者,STEM學科安排五年級學生製作智能澆水器,生態園讓他們用STEM知識打造智能澆水器,那麼星期六、日或長假期植物仍能吸收所需水份。老師亦曾教學生製作誘蚊裝置,結果誘來曱甴,學生透過不斷改良,面對失敗,努力解決問題。」
張卓賢老師表示,生態園另一個特色是進行跨學科課程。「例如中文科,學生取iPad在生態園拍片,回到課室寫作;視藝科帶領學生前來素描。」余浩然老師最難忘一次,是中文科老師借用蝸牛教學生掌握朗誦節奏:「不能太快,要如蝸牛慢慢行一樣,朗誦要慢慢說。」
陳校長以學校名稱Law Chan Chor Si的首個英文字母,打造成LCCS校本全方位辦學理念:L(Love、Learn,愛與學習)、C(Competence、Creativity,能力及創造力)、C(Care、Commitment,關懷與承諾)、S(Share、Support,分享與支持)。
陳校長分享說:「除了中英數常識這些核心學術課程,灌輸知識,我們也很重視校本課程、非核心課程、專項課程,例如小六生涯規劃、對外交流與禮儀、小一銜接。另外配合德育及公民教育、訓導與輔導、兩文三語、資訊科技、三環課程(生態園、STEM及常識)、學習歷程、資優教育等全面發展。」
新學年推出技能課
該校近年教育重點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正向品格培育,提升學生健康生活素質。「透過行政與管理、課程規劃、教育理念,提升教師應用科技的教學能力,幫助學生發展探索知識及技能應用能力。」近兩年的疫情令學校持續停課,影響學生日常技能、自學能力。陳校長於今年9月的新學年將推出技能課。「教一年級學生揸筆、綁鞋帶、扣鈕等;二年級學基本刺綉,高年級開始學金錢管理及時間管理,以助長遠發展。」
未來陳校長將課程範圍分為六大類別:A(Attitude)生活技能、G(Grow Education)個人成長、E(ECO Garden)設計思維@生態園、I(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資訊科技及素養、L(Library)圖書、T(Thinking Skill)思維技巧。她耐心地說:「例如圖書,教學生選書、看書、如何寫閱讀報告。另配合多元課,發掘學生不同潛能,即使成績稍遜也可以在運動、音樂舞台上發光發亮。」
作為該校第五任校長,陳校長希望打造一間現代化,且能讓學生接觸大自然的學校。「種植、照顧動物、環保這些另類學習經驗是書本找不到的,人的態度很重要,我期望這裏既有充裕硬件,亦為學生輸入實用軟知識,透過不同實驗、嘗試和失敗,自我進步。每個人的生活總有逆境,用正面方法對待,一定能解決,而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她衷心感謝背後一班充滿愛的老師團隊,一心一意為學生付出,打造關愛氣氛的校園、優美的生態園。訪問尾聲,記者乘搭升降機離開,發現升降機內設有「楚思應急包」,包括摺椅、扇、小型光管、紅筆、樽裝水和紙巾。張卓賢老師解釋:「這些工具是被困電梯時應變使用。」至於紅筆,原來方便老師在被困等待時間改簿,可見相當貼心。
撰文:林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