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港去年GDP縮3.5% 差過政府預測

2023年2月2日

貨品進出口持續疲弱,拖低本港去年第四季經濟表現。政府統計處昨日公布,根據預先估計數字,2022年第四季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挫4.2%,差過市場預期收縮2.9%,並連續4個季度錄得按年負增長。全年計,GDP按年跌3.5%,較市場預期下滑3.1%遜色,也比去年11月政府預測的3.2%跌幅為差。

對於今年表現,經濟師普遍認為,受惠本港與內地恢復通關,2023年經濟迎來復甦,料全年GDP可重拾正增長。

上季大挫4.2% 進出口跌幅勁

本港上季GDP挫4.2%,以GDP各個主要開支組成部分分析,第四季貨品出口及進口皆顯著惡化,按年分別急降24.8%及22.8%,拖累整體GDP表現。

除了貨品貿易外,其他組成部分均較第三季有改善。第四季私人消費開支回升1.7%,扭轉前三季按年跌勢,全年計私人消費開支則跌1.1%。服務輸出及輸入都有好轉,第四季分別按年升2.3%及2.1%;反映投資的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降幅亦較第三季收窄,按年下滑11.2%。至於政府消費開支,更加連續4季錄得正增長。

政府發言人表示,基於外圍環境急劇惡化及跨境陸路貨運受阻,整體貨品出口大跌。本地需求減弱,先是受第五波疫情影響,及後則被金融狀況收緊拖累。不過,受惠於本地疫情趨穩,社交距離措施逐步放寬,勞工市場情況改善及政府電子消費券發放,私人消費自第二季起有見回暖,尤其接近年底時明顯改善。

政府料通關帶動旅遊強彈

展望未來,政府發言人估計今年香港經濟將復甦。隨着旅客的隔離檢疫安排取消和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預計入境旅遊呈現強勁反彈,並支持服務輸出復甦。本地方面,當經濟活動從疫情中走向復常,前景將轉佳,應能提振今年私人消費;勞工市場穩健也提供額外支持,固定資產投資同樣得益。

經濟師均認為,本港去年第四季經濟增長遜市場預期,主要是外圍環境轉差及息口上升的影響,恒生銀行經濟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經濟師薛俊昇表示,歐美經濟放緩,令本港上季對外貿易貨量跌幅擴大,同時美國持續加息,亦令本地投資繼續下降。

大新銀行經濟研究及投資策略部指出,固定投資按年降幅略為收窄至11.2%,仍連續5季倒退,或顯示本港通關速度較其他主要經濟體系為慢,而且利率顯著上升,不利商界投資意欲,樓市和土地相關交易可能持續收縮。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稱,香港與內地通關對本港GDP有正面作用,惟要視乎內地需求及美國加息進度,而外圍環境變差,短期經濟有壓力,料今年首季GDP按季重拾增長後,第二季按年有明顯反彈,預測2023年經濟增長3%,若內地需求加快回暖,並且本地與內地全面通關,今年經濟會有3.5%至4%增長。

今年復甦在望 東亞看升5%

另外,東亞銀行首席經濟師蔡永雄提到,內地與香港正式通關,當兩地往來的限制全面放寬,相信能為本港旅遊和零售行業注入強心針,正面效果將傳遞至跨境金融、保險和醫療等各行業,惠及整體消費、投資和就業市場,且足以抵消環球經濟不明朗和貨幣政策緊縮的負面影響,該行把今年經濟增長預測從原來的3.5%上調至5%左右。

 

上一篇外滙基金去年蝕2024億差絕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