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地價隨市滑落 多區建設上馬

2022大事回顧──地產篇

2022年12月21日

賣地補價淡靜  總收入挫63%

2022年物業市道疲弱,拖累整體地價收入按年大減。綜合地政總署和市場資訊,2022年來自賣地表和補地價等的總地價收入逾559億元,較2021年全年約1529億元急挫63.4%,惟仍較2020年全年只有約515億元高逾8.5%。

2022年來自地政總署招標的地價收入約206億元,較2021年全年約1080億元急插80.9%,較貴重的包括葵涌美青路與貨櫃碼頭南路交界用地,限作物流服務等用途,由ESR集團(01821)於7月以52.57億元投得,及後引入華懋集團。

至於2022年補地價金額約353億元,較2021年約449億元回落21.4%。最矚目是九龍建業(00034)牛池灣清水灣道35號前聖約瑟安老院地盤【圖】2022年初正式完成涉資96.58億元的補地價,佔全年補地價總金額約27.4%。

 

 

西九藝術廣場  新地獨攬項目

投資物業市道陰霾密布,2022年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以「建造、營運及移交(BOT)」形式就尖沙咀西九文化區藝術廣場大樓商業項目【圖】兩度招標,第二次截標時更只收到1份標書,最終驚險避過流標,由唯一入標者新地(00016)投得,獲得該項目約69.9萬方呎樓面面積直至2070年的發展及營運權。

該項目2021年11月首次推出招標,當時西九管理局給予中標財團約34年的發展及營運權,於2022年2月首次截標時,吸引新地、信置(00083)、領展(00823)和華懋等最少4家發展商入標。

西九管理局後來決定優化招標條款,把發展及營運期延長至超過47年,至2070年,並於2022年中毅然決定不接受全數標書,9月重新推出招標。但項目11月再次截標時,竟只得新地入標,幸最終西九管理局向新地批出該項目,成為西九文化區首個成功批出的商業地盤。

 

 

 

一手現樓貨尾逾15年最多

第五波新冠疫情以及加息等負面因素,嚴重影響2022年一手樓銷售部署,一手私人住宅的貨尾量明顯增加。房屋局10月公布的第三季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全港共有約1.5萬個已落成而未出售的私人住宅單位(現樓貨尾),重上2007年第二季水平,創逾15年(61個季度)新高。

現樓貨尾連同待售樓花和已批出土地(即熟地)可隨時動工興建的單位【圖】,所組成的未來3至4年私人住宅潛在供應量亦持續於高位徘徊,2022年第一季以9.9萬伙創歷史新高;其後兩個季度略為回落,至第三季降至9.5萬伙,但仍屬近年的高水平。

 

 

港鐵小蠔灣建逾2萬伙住宅

港鐵(00066)近年完成將軍澳日出康城和香港仔黃竹坑港島南岸全部期數的招標工作後,再有全新大型發展計劃登場。港鐵於2022年9月底與政府就大嶼山小蠔灣車廠用地的發展達成協議,並就房屋發展進行一筆過補地價,資料顯示補地價金額約86.03億元。港鐵就車廠改建和興建東涌線新設的小蠔灣站等,肩負的總發展成本約360億元。

前述小蠔灣車廠發展計劃,總佔地約30公頃,港鐵把其取名為「小蠔灣(OYSTER BAY)」【圖】,預計分4個階段興建超過2萬個公私營住宅單位,首批居民料2030年入伙,小蠔灣站和零售配套等屆時亦會同步投入服務。港鐵12月就第一期進行招標,2023年2月8日截止,預計提供1200至1600個住宅單位,另外超過6.7萬方呎的商場則會由港鐵保留。 

小蠔灣第一期位於整個發展項目的西南面,接近未來的東涌線小蠔灣站,總樓面面積逾131.27萬方呎。

 

 

港島住宅地樓面呎價失萬關

2022年地價表現頻令市場大跌眼鏡,其中政府引入住宅單位實用面積下限280方呎後首幅招標的屯門掃管笏巨型住宅地,竟於4月流標收場,政府不足半年後「原裝」再去馬,結果由長實(01113)斥資46.01億元摘得,以總樓面面積約130.64萬方呎計算,每方呎樓面地價(下稱樓面呎價)3522元,貼近鄰近住宅地6年前水平。

至於西環堅尼地城西寧街一幅小型住宅地【圖】,更於11月僅以4.39億元批出,較市場預期低逾一成,樓面呎價9500元,是逾8年以來首幅港島賣地表住宅地樓面呎價失守萬元大關。

地價頹勢更蔓延至非核心區的商業地市場,新地(00016)於11月以2.96億元投得觀塘安達臣道對出商業項目,較市場預期下限約3.7億元低約兩成,以可建樓面面積約11.03萬方呎計算,樓面呎價僅2684元,相較領展(00823)於8月以樓面呎價5501元購入的同區商業地盤,約3個月時間大冧51.2%。

 

 

樓市成交萎縮 三辣稅額量跌

樓市氣氛轉差,交投大幅萎縮,直接影響政府在3項辣招稅(住宅及非住宅從價印花稅DSD、額外印花稅SSD和買家印花稅BSD)的稅收。

據稅務局公布數據顯示,2022年首11個月,涉及3項辣招稅的總稅款只有約53.8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108.64億元,大幅縮減54.84億元或50.5%。

該3種稅項在2022年首11個月累計只有2834宗,較2021年同期4622宗,大幅減少1788宗或38.7%。

其中在2022年10月,涉及3項辣招稅合計成交僅得130宗,涉及總稅款只有1.59億元,宗數及稅款俱創2014年7月該3個稅項有數據以來的紀錄新低。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2年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到,透過指定輸入人才計劃來港人士,可於居港7年並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後,就其購入的首個住宅物業申請退還已繳付的BSD。

該措施公布後,11月的BSD成交宗數按月急增1.9倍至58宗,涉及稅款亦較10月多2.6倍至9560萬元。

 

 

北部都會發力  領香港創高峰

政府全力推進「北部都會區」【圖】建設,特首李家超在2022年10月發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強調,「北部都會區」是未來的策略發展據點,亦是驅動香港再創高峰的新引擎。

「北部都會區」將以「國際創科新城」為主題,集優質生活、新興經濟和文化休閒於一體。政府已覓得未來10年建屋的土地,當中能平整建屋的3280公頃土地,其中不少於1300公頃來自「北部都會區」。政府同時增加區內的發展密度,住宅用地的最高地積比率為6.5倍,商業用地則以9.5倍發展。「北部都會區」內將規劃多項設施,包括文化設施群、專上教育院校、大型體育設施、醫院網絡、政府設施群等。

 

 

長策目標不變 劏房住戶破頂

房屋局於2022年10月公布最新的《長遠房屋策略》(長策)周年進度報告,由2023至24年度到2032至33年度(未來10年)的公私營房屋供應目標維持43萬個單位,連續4年不變;公私營房屋供應維持「七三比」,公營房屋目標是30.1萬伙,私人住宅的目標則為12.9萬伙。

當局因應多項因素就未來住宅需求作評估,其中未來10年受重建項目影響帶來的房屋需求預計有7.24萬伙,屬2014年首次公布長策以來新高;劏房【圖】等居住環境欠佳的住戶亦再創新高,達12.75萬伙。不過,住戶數目淨增長則放緩,未來10年料為18.94萬戶,較2021年估算時減少約4%。

 

 

強拍門檻放寬  精簡申請程序

由於市區住宅不斷老化,政府計劃降低強拍門檻,加快社區重建,有望紓緩住宅土地長期短缺問題。發展局提議樓齡50年以上的住宅樓宇【圖】,強拍申請門檻由八成降至七成,樓齡70年或以上的樓宇更降至六成;非工業地帶上的工廈,只需要樓齡30年或以上,門檻由80%降至70%。

當局又建議放寬相鄰地段合併提出申請的限制,無論相鄰地段有否共用樓梯,都可合併計算平均業權份數,提供更多彈性,精簡程序,從而縮短強拍訴訟所需時間。

綜合土地審裁處資料,2022年暫時錄得22宗強制拍賣申請,超越2021年全年16宗約37.5%。

 

 

九龍城土瓜灣加速重建

市區重建局2022年先後啟動兩個收購及遷置成本逾100億元的重建計劃,其中5月下旬啟動九龍城「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屬於該局首個採用「融合策略」的項目,並使用「住宅與非住宅地積比互換」(互換地積比)等新規劃工具,目標興建約4350個住宅單位。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透露,市建局將預留超過150億元推展該計劃。

時隔約5個月,討論多年的土瓜灣「五街」重建計劃亦現曙光。市建局10月宣布啟動明倫街等「五街」的重建工作,同時開展毗鄰的土瓜灣道/馬頭角道工廈重建計劃【圖】,預計兩個項目的總收購成本超過100億元,共可重建約2230個住宅單位。

至於毗鄰港鐵觀塘站的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壓軸登場的第四及第五區純商業項目,於9月收到24份意向書。市建局11月邀19家發展商入標,2023年1月11日截標。

 

上一篇樓市持續插水 劈價蝕讓頻現

下一篇2022狗股組合再跑贏盈富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