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旅客數量雖然在疫後逐漸反彈,但人氣未能有效轉化為財氣。根據旅遊發展局的統計數字,二〇二四年全年訪港旅客約四千五百萬人次,較二〇二三年上升百分之三十一。遺憾的卻是,去年整體旅客人均消費額只是五千五百元,較前年的六千九百元下跌兩成。人數最多的內地旅客尤其跌幅顯著,人均消費額降至五千元,創二〇一七年以來新低。旅發局總幹事程鼎一表示,反映旅客消費模式改變,業界需要轉型。
需要轉型的不止於業界,還有特區政府,該在傳統景點以外開拓更多旅遊資源,否則不能落實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所提出的「無處不旅遊」概念。香港擁有非常優厚的旅遊潛力,除了一般的吃喝玩樂,還有數之不盡的自然風光,既可遊山,亦可玩水,理論上毋須花費太多的交通時間已足以抵達景點。問題是,尚待開拓的旅遊資源實際上存在着種種障礙,必須由政府主動出手解決,例如在缺水斷電的海島興建便利旅客的基礎設施。
立法會昨天(二十日)討論由議員劉業強提出的「善用香港海島和海岸線資源,推動海上旅遊發展」動議,重點正是如何將美麗的海島變成吸引旅客的磁石。香港存在着一千一百八十公里的海岸線,總共二百六十三個島嶼,可供大展拳腳的空間非常廣闊,當中最棘手的難處是交通隔涉,予人「這麼近、那麼遠」之嘆;即使能夠搭船登陸上岸,亦由於毫無設施可言而讓旅客感到百般不便。
為動議提出修訂的議員郭偉強指出,著名離島如東平洲和蒲台島等,擁有得天獨厚的地質景觀和生態價值,每年吸引大量遊客,但長期欠缺供水、供電和污水處理,通訊網絡覆蓋不足,不單影響島上的物資供應,還限制了海島旅遊的發展。他建議政府完善島嶼的基建設施,可考慮利用新能源,譬如氫能發電,為發展海島旅遊排除障礙。
去年十月,郭偉強所屬的工聯會發表一項調查反映,超過一半以上的內地旅客對於香港的自然生態感興趣。與此同時,目前的海島旅遊面臨着五大問題,包括配套設施欠發展、線上銷售渠道窄、景點分散困局深、宣傳內容無統籌,以及從業員質素參差。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雖然在立法會承諾,繼續發展跳島遊及其他水上活動項目,認為在北部都會區「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下,海島加鄉郊文化是跳島遊的一個重要吸引點,然而,她對於在海島之上興建基礎設施似乎態度欠積極。羅淑佩指出,在目前政府財政相對緊絀的情況下,花費大量資源進行基礎建設未必符合即時效益,在船上進行簡單但具特色的用膳或於行程前後在附近地區如西貢、沙頭角的餐廳進食,則更具彈性,亦較容易在短期內實行。
若要在全部二百六十三個島嶼興建基礎設施,當然不切實際,不過政府大可選擇一些較為熱門的海島供水供電,以及設置乾淨衞生的廁所,甚至容許商家經營飲食業務,藉此增加跳島遊的賣點。單純因為政府財政相對緊絀而否定興建基礎設施,說服力不足。
發展跳島遊除了應該興建基礎設施之外,交通和入境政策亦要配合。劉業強建議全力推動大灣區遊艇自由行,對一些過時的法規拆牆鬆綁,盡快與深圳市政府商討,在符合出入境的保安條件下,在本港特定碼頭引入定點停靠、就近聯檢的遊艇通關模式,簡化出入境程序。同時必須增加遊艇泊位供應,包括重新整理所有避風塘和碇泊處的船隻泊位,以及適度增加大型和豪華遊艇泊位,配合遊艇旅客的出行需要。
若要推動遊艇自由行,不得不解決「一地兩檢」或「兩地兩檢」的手續問題,而且要將部分碼頭改建為出入境關口。政府如果有意為之,須盡快與內地相關部門聯絡,商討一套可行辦法。遊艇旅客通常是高消費群體,成功招納這批客源相信可為香港帶來更多經濟效益。
大嶼山是香港最大的離島,現已有陸路連接,構思多時的南大嶼山旅遊項目亦該加快發展步伐。總而言之,香港多的是海島旅遊資源,視乎政府如何善用以轉化為客似雲來的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