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無處不旅遊 無功便成仁

李道| 道之道

2024年5月28日

無處不旅遊,成為了香港旅遊業發展的新指導思想。無功便成仁,拓展旅遊業既成廣泛共識,今次有齊天時地利人和,不能虎頭蛇尾,好應貫徹做好。

眾所周知,疫後旅客來港模式轉變,所以香港旅遊業亦要改變。畢竟,自由行措施開放至今超過十年,許多內地客已不止一次來港,而是多次來港。根據旅發局去年的訪港旅客分析報告,即使過夜客,去年和疫前的「重遊族」內地客已高佔八成以上。來自美洲、歐洲、澳洲的長途客,疫前「重遊族」比率則約六成;其比例不低,或與商務客和途經香港者佔約三成有關,他們定也渴望在港有新景點、新活動、新衝擊。

「重遊族」需求變 供應亦要變

其中,「首遊族」的遊覽景點,固然離不開尖沙咀海濱、太平山頂之類,但換作「重遊族」,就未必一去再去,就似港人遊日本,重複多次到訪東京,就會轉至大阪、福崗等其他地方。旅發局報告顯示,去年曾遊覽太平山頂的比率,內地客為17%,少於其餘長途客和短途客的28%和22%;值得留意的是,疫前海外客到此一遊的比率,更分別高約三四成,而內地客則徘徊一成半左右。另一景點纜車/昂坪市集相關的,內地客到訪率只有2%,反觀海外客則達11%;至於女人街/廟街相關的,內地客的9%和長短途客分別的18%和15%,兩者皆有明顯差距。這不全是文化差異所致,更多相信是「首遊族」與「重遊族」之別。

當內地客不再來港買買買,而是趨於看看看,「重遊族」對新景點的需求無疑更大,必須另外提供新鮮感才成。作為疫情爆發後才開放的M+和故宮博物館,內地客的西九文化區到訪率就有9%,跟長途客的9%一致,說明對此新事物海內外的興趣相若。

無處不旅遊之謂應運而生,正正源於內地客的需求改變,故須增加景點供應有效滿足。

香港具質素的景點供應確然不少,尚有大量潛力可供挖掘。至今,全球只有213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香港國家地質公園是其中之一;對比之下,東南亞其他以自然風光聞名的地方,泰國、大馬則僅兩個入榜,菲律賓只有一個,新加坡更是零。雖然物以罕為貴,但根據旅發局去年的訪港旅客分析報告,只有1%曾遊覽地質公園/濕地公園──注意這是兩者合起來才達1%,至於撇除內地客計算更是少於1%,報告內以「*」顯示。

香港18區各具特色,由地區面貌到文化歷史都有不同,正好適合「重遊族」開發「深度遊」。事實上,港人北上消費已經愈玩愈遠,甚而出現根據不同鐵路線而編製的北上攻略;同一道理,受此啟發,豈不也可複製到香港身上?早於無處不旅遊之前,港府也提出了區區都繽紛,去年更曾向各區額外撥款100萬元支持打卡地標或舉辦地區活動,2013年《施政報告》且每區預留1億元以推展社區重點項目。

可見,無處不旅遊的策略並非新事──諷刺的是,時至今日為何還要老調重彈?只怪相關策略尚未好好貫徹落實。在作為新指導思想後能否更有效地執行?各界拭目以待。

有配套易達 有宣傳評級

落實關鍵,離不開有否做好供應,以及有否配合地創造需求。

其一,供應再好,倘若配套不好,例如易達性(accessibility)不足,旅客又怎能夠到訪?情況就如,世上許多隱世秘景,倘無車船可達的話,則不管月亮、火星多麼吸引,遊人都無法遊覽到。似前述的地質公園,相信許多香港人都不知怎樣前往,莫說旅客。環顧其他地方,通常相關難以抵達的景點,均多以「一天遊」、「體驗遊」等旅遊產品方式,由導遊專門接載,又提供交通套票等,幫助旅客解決怎樣交通問題。

瀏覽各大旅遊網站,搜尋香港所得的相關結果分別皆有數千個,算是較前大大進步了,因為一年前筆者撰文《旅遊餐飲的「失血」「供血」警號》,也提到要多開發本地遊的產品,當時搜尋相關結果分別僅數十個。現在香港的旅遊產品且還反超新加坡,查星洲當時數量便數倍香港,反映當局確實下過大量工夫。惟無論如何,香港到底慢了,冀望將來能如龜兔賽跑般後發先至。

的確,香港絕不能夠滿足於此,尤其在無處不旅遊的大纛之下。首先,香港旅遊景點活動的供應,本來已勝過新加坡。其次,要實現區區有景點、區區有活動,相關旅遊產品的供應要再大幅翻幾倍才是。進一步言,旅發局之類又能否巧立名目,例如在各旅遊網站裏,以象徵式一元之類的收費來打包旅遊產品,裏面其實是個「遊港懶人包」宣傳單張,或宣傳片、二維碼等,讓旅客得悉景點活動的特色及遊玩攻略,以至附帶優惠券之類?甚至乎,由旅發局開設相關旅遊產品「導遊課程」,既可協助引導市場開發更多產品,亦可鼓勵業界以至退休人士成為香港宣傳大使,透過頒發證書尚可使旅客倍感安心及安全──近期發生多宗旅客郊遊意外事故,由獲認證的導遊帶領肯定有助避免樂極生悲。

其二,供應再好,也要宣傳配合。供應可以創造需求,但若旅客根本不知,包括不曉得無處不旅遊之下的新供應,試問又何來帶動新需求呢?

宣傳重點不應停留在傳統景點活動,畢竟維港美景早就舉世聞名,筆墨毋須太多;對於新辦的盛事、以至新的焦點項目,世人了解無疑不深,甚至真箇根本不知的,才是瞄準「重遊客」的關鍵。去年旅發局邀請市民投選「滋味享受」、「自然美景」和「鬧市一隅」三大類別的至愛體驗,目的之一正是發掘只有本地人知、旅客們尚不知道的值得推廣之處;在自然美景的五大之中,除大嶼山大澳外,元朗下白泥、大欖涌千島湖、西貢地質步道、荃灣/大埔大帽山,從上文提到的報告裏反映,對旅客們的吸引力就仍很薄弱,報告甚至沒有獨立區分出來統計。報告裏,去年只有7%訪港旅客到訪「綠野風光」,離島(包括大嶼山、長洲、南丫島等)有5%,遠足徑/郊野公園僅得3%。值得留意的是,內地客只有2%遠足郊遊,數據跟當前坊間覺得他們多愛免費遊並不一樣──這又是一個輿論以偏概全造成的錯誤認知嗎?

旅發局在宣傳推廣上絕對大有可為。每個景點活動均制定一套針對性宣傳策略及宣傳套餐,分別針對不同的海內外旅客,已有大量工作可做──不同地方的旅客需求並不一樣,並不能夠一個廣告通用全球。旅發局早前跟小紅書達成文旅戰略合作意向,誠可用好平台的傳播力及AI大數據等,說好香港故事及一眾新舊景點活動。

為各景點以至活動評分,評級制度也有利於宣傳;最簡單的辦法,莫如仿效國家A級景區制度,內地客容易一目了然,更易按圖索驥。當然了,「一國兩制」下香港不宜全盤照搬,故可另設一個「香港A級景區制度」,評級只適用於香港,標準亦限香港之內。例如維港、山頂毫無疑問是最高的AAAAA,當地質公園也可評為AAAAA;然後,好像升降班制度,每年根據景點的配套、客流、市民或遊客的評分等,重點公布哪些景點獲得升級,定可收穫更佳宣傳推廣效益;至於降級的景點或活動,則可產生鞭策效果。同一原理,亦可套諸「香港A級盛事制度」、「香港A級美食制度」等。

續推陳出新 借力港產片

其三,供應已好,還要追求更多更好,好像在各區打造新景點、新活動,都是不斷延長香港這個旅遊城市產品生命周期的必由之路。產品生命周期離不開四個階段,但不是沒有辦法延續生命,方法正是透過創新來開拓新的周期。好像某手機旗艦就不斷推出新產品來延續品牌生命,香港亦由製造業過渡至金融業來實現鳳凰重生;一些品牌逃不過結業厄運,一些地方逃不過中等收入陷阱,未能推陳出新及適應時勢,多為背後主因。

盛事經濟的背後概念,正冀透過一浪接一浪的盛事活動,包括不斷舉辦新的盛事,來延續香港的旅遊業生命周期。盛事經濟與無處不旅遊,活動與景點絕對可以結合起來、相輔相成。長洲的太平清醮便是其一,大坑的舞火龍是其二,另外濕地公園的候鳥節、西貢的秋遊節等皆可。事實上,盛事不僅節慶限定,亦可根據生態、季節等,推出期間限定的活動。

兩星期前撰文《九龍公園地下城必須興建》,提到可以打造九龍城寨主題地下城商店街;近日有關保留相關電影廠景的訴求趨熱,地下城正好提供大片處女地新供應。這不僅作打卡用,畢竟純粹廠景效果可能短暫、規模亦恐不足,而可作為博物館、藝術館混合市場元素的長期優質供應點。其餘位於銅鑼灣維園、灣仔修頓的建議中地下城,亦可分別設計為港產片或老香港的沉浸式體驗商店街,就像內地古城街一般。或曰:內地古城街不是泛濫成災嗎?筆者常云,香港與內地的一大差異,乃是前者往往供不應求,後者往往供過於求;當香港市民以至旅客們,都渴求九龍城寨之類的回憶或體驗,現在供應為零,由無到有打造一個又豈言多?

事實上,所謂推廣宣傳,並不限於廣告之類,港產片本來就是香港最佳宣傳片了,絕對不假外求,並應好好利用。就似韓風熱爆全球也帶動遊韓需求,不論新舊的成功「走出去」港產片,都是可供借力的支點。九龍城寨地下城建好,甚至可望成為更勝西九的香港新地標。

全港增供應 否則怎吸財

然而,無處不旅遊也有值得留意之處。

首先,即使區區有特色,十隻手指到底有長有短;故此,不宜追求絕對平等化,而應差異化按照各區吸引力,包括透過新訂的「A級評級」來作資源分配。無處不旅遊,不等於處處都要獲得相等的資源及關注。

再者,無處不旅遊的策略,如文首述更多適用於「重遊客」,但卻不可因此忽視「首遊客」。千萬不能忘記,訪港「重遊族」雖多,「首遊族」理所當然亦多;AAAAA級景點活動要搞好,等而下之的始終不宜獲得不合比例的資源與關注。

最後,市場學的4P,以上已涉及了Product(產品)、Place(地點)、Promotion(宣傳),但Price(價格)到底不得不顧;雖謂香港「不鬥平」,但是降低價格,繼而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創新創業門檻,藉此增供應及增多元供應,此乃根本地提高香港旅遊競爭力的王道辦法,就此筆者過去已多番強調。

對比其他地方,香港消費點不夠多元、不夠推陳出新,已為人詬病多時,不過受惠之前自由行來港買買買而被掩蓋;當內地客亦嫌來港不覺新鮮、包括不及內地市場朝氣勃勃,來港消費意欲自然大減,繼而轉投其他地方血拼。反之,疫後港人北上消費大熱,則是源於新鮮感極大,發現內地不單價格取勝,質素也愈來愈好──岔開一筆,誰又認為國產電動車漸執世界之牛耳,只是勝在Price,而沒Product因素配合?

香港必須興建九龍公園地下城,因為此乃重要的大規模市區獨特商業供應大員;增供應還要在全港各處遍地開花,例如透過低門檻、多樣性高的市集之類實現。否則無處不旅遊成功帶動人流,可是鄰近地帶卻無什麼商業活動,哪來聚人氣吸財氣?即使以景點、活動掛帥,商業元素始終不可或缺。

香港旅遊業是否吸引,歸根究柢是看基礎實力。每年訪港旅客數千萬計,肯定不是全沖着個別盛事而來,亦非全沖着區區有景點、區區有活動而來。從基礎入手建好香港旅遊基建,把所有供應軟肋處理好,把所有需求最大程度釋放,自然毋須次次絞盡腦汁想gimmick花招,也可長治久安、客似雲來。

上一篇《城寨》推動軟實力 小龍事跡徑謀翻新

下一篇振興旅遊業靠升級轉型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